国学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如何评价中国国学教育
如何搞好高中生国学教育?如何开展国学特色教育?真正的国学教育,到底包括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本文导航
国学教育的正确方法
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这是当前进行国学教育实验需要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重大问题。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国学? 对国学概念的形成和沿革予以概述。第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中国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对其中的经、史、子、集的重要经典,一一进行简介和评说; 并对其中的天命、人性、历史、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如何教授国学?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要树立正确方向、回归原意,去粗取精,有分析和联系实际地学; 能否搞好国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国学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国学; 中小学; 国学教育; 回归
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实验,最近几年似乎已经达到了全国普及的程度。现就我所知,提供一些资料和意见,供实验学校参考。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 “西学”而言的,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才出现的名称,但国学是自古至今的客观存在。所谓国学也就是 “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 “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中国是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遗留给后人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国学”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对国学的分类要求。对这些文化典籍如何分类? 就其历史沿革而言,大致可作如下归类。
1. 最早的国学分类,应是孔子所编纂和施教的 “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中提出: “孔子以六艺 (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弟子。”由于《乐经》失传,汉设 “五经博士”, “五经”便流传后世。这是对 “国学”最早的分类,所以最早的国学主要是指 “经学”。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编,编 《诗》、《书》,正《礼》、《乐》,注 《易经》,修 《春秋》,是孔子的伟大贡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大繁荣。这样在 “经学” 之外,又出现了 “子学”,诗文得到很大的发展。班固在 《汉书·艺文志》中根据刘歆的 “七略”,即 “辑略”( 相当于总目录)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 “方技略”,对国学进行了分类,共收书 38 种、596 家、13 269卷。每略中有总序,每家之后又有小序,对先秦的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做了简明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至南宋王俭又做 《七志》分类,是沿袭以上七类而有所增减。书已失传,不再赘述。
3. 嗣后最主要的分类是 《四库全书》,将 “国学” 概括为经、史、子、集四部。首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应是 《隋书·经籍志》,但将其进行整编,使其完善、系统和充实的,应是清代由纪昀等所编纂的 《四库全书》。全书共收书3 503种、79 337 卷,广泛地收集了当时存在的图书。 《四库全书》 不但校编了各册图书的原文,而且增加了 “目录提要”,以指导对该书的学习。《四库全书》应视为图书大全,但有的不利于封建统治者要求的,即被剔除不录,或进行删改,直至禁令销毁,因而可能有的属于重要文献也被毁掉。 《四库全
书》对少数民族的文献、故事、民歌等也尚未收集在内,这方面的工作也需待补遗。此外,也有根据国学的性质进行分类的,如姚鼐将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曾国藩又增列经世之学,成为新的四分法,但都未推展开来。
4. 从 《四库全书》 到 “七科” 之学,是清末 “西学东渐” 后图书分类学的新发展。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学东渐,“四库之学”渐废,“七科之学”兴起。“七科之学”系指文、理、法、农、工、商、医七科,其中包含了数、理、化、文、史、哲、政、经、法、地、农、工、商等现代科学分类。随着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科学分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今天又有多少学科,如何分类,很难备举。
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 “国学”与 “文、史、哲”的关系。 “国学”中包含文、史、哲,但 “国学”又包容不了 “文、史、哲”, “文、史、哲”也代替不了 “国学”。这是在两种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分类。鲁迅对 《史记》的评价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学 《史记》主要是学史,但又可以用来学文,同时也包含有哲学、经济学多科思想在内,但它又代表不了现代的文、史、哲分科。因此,有人主张将文、史、哲列入 “国学”之中,是难以实现的。学 “国学”主要的还应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来学。在中小学的国学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特别是文的学习,这在我们现有中小学 “语文”课本中已有较好的体现。
二、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典籍,浩如烟海,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而且有的文字如韩愈在 《进学解》中所说的: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像这样 “佶屈聱牙”的文字,岂只是 “周诰殷盘”,在上古的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是难以读懂上古的经典的,而且有的还是真伪混杂,莫衷一是。因此,在中小学中所进行的国学教育,只能是从中选其浅显易懂的,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做些解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在 《三字经》中,对于当时学校的学程及其所学的内容曾做了一些安排,从《小学》学起,到 “四书”、“诸经”,再到 “诸子”和 “诸史”,诗文的学作参与其间,并贯彻始终。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为了学习为人和处事,并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在今天的中小学中,国学教育应当涉及哪些内容呢?中小学学习国学,应从蒙养教材学起,同时学习诗文; 在诗文学习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以选学为主逐步加深和提高。为此,在当前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文学习的基础上,再编选一套为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参考教材或补充读物,应是进行国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准备进行这项工作。如何使学生将国学学好,关键还在于教师。为此,以下对国学所涉及到的一些主要经典进行简述和评说,主要是为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时作参考的。
学习国学可以开设哪些特色课
(一)要树立正确的方向
所谓方向问题,也就是在学生中要抓好哪几方面的教育问题。
1.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五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革命性和创造性的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那只是民族间的内部斗争,是改朝换代的问题。在近代史上,针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的斗争风起云涌,保住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尚属罕见。中华民族今天又以英勇的姿态屹立在东方,中华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力争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多做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民族自豪感的主要教育内容。
2.树立学生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把教育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以修身为本,扩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尊老、扶幼、关心残疾和孤独群众的种种措施和行动,都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循和追求实现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思想。要与民同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把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公民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全部中华经典,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中国有着人文教育的传统,文与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应是我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示范。《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训示编写成的一部青少年的道德经。今天所以对它特别重视,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公民素质。
4.加强“和为贵”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认知
用中国儒家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和“王道”精神,以及《墨子·公输》篇中止楚攻宋的故事等,来对学生进行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关系的教育,也应视为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在近代,中国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列强无数的侵略和压迫;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更备受日寇的残酷压榨和蹂躏。中国今天站起来了,并屹立于东方。我们多次强调我们再强大也绝不称霸,绝不会以邻为壑,也绝不会以自己的国体强加给别人我们尊重每个国家根据人民的意愿结合本国的实际来选择自己的国体和政体。我们实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坚决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用以上所述,来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应视为国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要回归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发挥和臆测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是讲授国学的禁忌。教授国学常常会遇到对古文释义和解读的难题,出现见仁见智的问题,从古至今,不乏实例。为此,就需要力求回归原意,从多方面去寻求根据,从作者的整体思想去求得解答。如孔子关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释义:当樊迟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简要地回答是“爱人”;但孔子在他处还讲到“泛爱众,而亲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差等的。另外,还讲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原则的。并在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并强调指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因为孔子对“老好人”“乡愿”,是批评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儒家讲“爱”是有原则、有差等的,这同墨家所讲的“兼爱”是不尽相同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儒家所讲的“爱”是可行的,墨家所讲的“兼爱”是一种理想,无法全部实现。但都可以供我们今天在大讲“爱”时作参考。从以上例子中,说明要读懂原著,有的是煞费功夫的,不能任意臆断,需要对原文做深究和全面的研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做法,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三)不应打乱中小学的教学计划
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应是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做些补充,除课内进行外,应更多地利用课余时间,或早读等见缝插针地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校本课程”。总之,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越俎代庖”。学习国学也不能代替学习西学,学文更不能压缩学理,否则将得不偿失。必须明确在中小学中,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时所学的数、理、化、生,是今后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而后再行补学是很难的。这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把古与今、文与理、中与外做好全面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四)要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是历史的产物,其中的精华具有普适性;它既然是历史的产物,有的就难免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还有明显的阶级性,因而教授国学必须有选择、有分析,而且要理论结合实际。比如,在孔子所讲的“孝”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一章。“不远游”今天已经做不到,但“游必有方”还是可行的。子女远去,应当有个固定的正当的地方,在外面要同父母多一些联系和慰问也是应该做到的。至圣先师孔夫子留给了我们极为丰富的宝贵历史遗产,但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普遍真理,如他所讲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在特殊的背景下,这样讲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适用于今日,置之可也,又何必为这个问题去争论呢?
(五)妥善处理诗文学习中背与讲的问题
在国学的教授中,长期存在着背与讲的不同使用的关系问题。列宁在批判旧时学校的缺点时,用了八个字“呆读死记,强迫纪律”。这确是旧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点。儿童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特点,有的背过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因此,让儿童背一些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逐步加深理解是可以的。但也应当做到尽其可能做些结合学生实际的讲解,以防止“呆读死记”或出现“张冠李戴”之弊~
如何评价中国国学教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求君子不可须臾离道而慎其独。这是国人处事的根本。或者换句话说国学教育的真正内核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最为重要的是,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精神继承。也影响着当今世界。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
《大学》所谓八目者是,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服务众生,服务社会,最后,成圣成贤。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实用性。注重文言文的学习和经典著作的教习,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国学教育提升。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今孩子电子产品接触得多,容易沉不下心,国学对于蒙养孩子心性很重要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不管是笔画文字,还是字母文字,都是人类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根本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塑造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与挑战。比如有过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学家,并且都有传承信仰也是多样化的,比如道教,佛教,儒家,
也包括现代人对这些方面研究的学问。根据定之2,目前国家设立大、中、小学,也属国学教育。如果你待人和气,遇波澜而不惊,便要称赞修行好。修行好,到哪都受欢迎,这才是大成功!这些就是你们想要的吗?我想要说__除了这些国学都可以带给你,当然前提是你肯努力还要出人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