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有哪些研究院 青岛大学硕士最好专业
复旦大学有哪些院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术研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系所简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是复旦大学什么机构?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有哪些专业。
本文导航
复旦下设四个学院
复旦大学现有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学院、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复旦大学新校区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病、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
复旦管理学院就业质量报告
截止到2013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设有18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所),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和1个管理咨询公司,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列表如下: 复旦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上海物流研究院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企业人力资源研究所 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统计实验与咨询中心 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 住房政策研究中心 复旦-大智慧金融工程实验室 复旦可持续创新和增长研究所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的前身是复旦干训楼。一九九二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成立了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专注于企业内训及各级政府机构高级管理培训。 1个管理咨询公司:上海复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原上海复旦管理咨询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属唯一的管理咨询公司。 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以来,广泛推行“走出去、引进来” 的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美国、意大利、挪威、英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国际化战略已经覆盖到了学生、师资、科研、课程设置、企业联系、国际合作研究等各个层面。 2007年管理学院成为国际管理战略合作组织(PIM)成员学院。2009年成为GMAC(美国商学院协会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在全球的第173家正式会员。 学院每年不仅定期派遣部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到境外大学交换学习外,还提供多项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和知名企业实习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参加。2010年全年管理学院共有60名本科生出国出境进行交流学习,约占在院同届本科生总数的40%。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了万事达卡管理大师论坛、兴业问学讲堂、复旦渣打聚劲论坛等各种讲座论坛,成为院企合作的纽带。学院还设立了专职团队,全方位对校企合作关系进行高效、有序地管理。包括花旗银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史带基金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耐克体育用品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松下集团、渣打银行、宝钢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众多海内外著名企业与学院开展了企业参访、学生实践、论坛合作、人才定向培养、案例研究、资金与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并给予学院发展有力的支持。
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60 年,重建于1982 年,现属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师资力量,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12名。学科研究富有特色,电路与系统、生物医学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设有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和数字技术研究中心及电子学教学实验中心。电子工程系学科研究方向广泛,其中医学超声工程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一定国际影响;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数字系统理论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医学信号处理、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等研究方向有较大国内影响。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省市级科研项目,均取得优秀成果。电子工程系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坚实数理基础、开拓进取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电工系历届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均连续获得优异成绩。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年年获奖,2004 年一举夺冠,捧INTEL 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赴国外深造,或在高校、重要科研单位以及电子行业国内外大型企业、公司研究部门承担教学或研究、开发等工作。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的高校之一。光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周同庆教授创办的固体发光与光谱实验室,在此基础上,1953年正式成立了光学教研组。1953年成功研制了第一只国产X光管,1963年研制成功国内高校第一台氦氖激光器。1970年成立光学系和光学工厂,此后更名为激光物理研究室。1984年设立“光学”博士点,1988年起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光学博士点接受国家教委评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名。2000年激光物理研究室并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光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设立光学工程硕士点,2011年设立光学工程博士点。研究基地还有“复旦大学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紧跟国际科学前沿并积极面向国家产业和国防发展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个研究方向: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型光伏器件与材料和光生物医学。 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5月。现有教授4人(其中校特聘教授1人、博导2人)、副教授6人,年轻教师占50%以上。通信科学与工程系设有复旦-朗讯贝尔信息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复旦-Intel多媒体通信技术中心、复旦-TI DSPS实验室、复旦-上海邮电 C&C联合实验室(与计算机系合作)、遥感与散射研究中心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等设备先进的研究基地,近年还将建设移动通信研究室、IP网络实时通信技术研究室、网络和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室、光纤通信研究室、DSPS开放实验室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简称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是由原“微电子研究院”、“信息学院微电子学系”和“985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合并而成,也是复旦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号召,发展工科“先行先试”的首个改革试点单位,是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学院拥有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其前身是1958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具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学院承担着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抓住不放、实现跨越”的发展重任,以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来驱动基础研究、先导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着眼于培养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高级技术人才,解决集成电路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问题,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的平台。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经上海市计委批准于2002年成立,是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微电子人才培养和微电子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几十年的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拥有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其所在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公共实验平台和各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软、硬件系统。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于199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9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2002年和2007年,分别通过了科技部的评估。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所属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也被列入全国重点学科,设有博士点、硕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以微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路系统理论方法为基础,发挥多学科综合和交叉优势,面向微纳电子领域国际发展主流及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集成电路这一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关键问题,开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系统集成技术的创新研究。目标是解决电路、系统集成以及与设计相关的器件工艺中的前沿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难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先进电子系统的芯片技术;培养一大批适应新世纪集成电路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面向国际国内、坚持开放,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总体水平作出应有贡献,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产业发展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集成电路SOC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超深亚微米、纳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前沿问题,将研究方向凝练为:集成电路系统级芯片(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超深亚微米/纳米器件与制造、微电子机械系统。 研究方向:复杂介质中电磁波散射传播与辐射传输(Electromagnetic Wave Scattering and Proragetion, Radiative Transfer in Complex Media),星载微波遥感信息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Satellite-Born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ory ,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复杂系统中计算电磁学(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in Complex Systems)。
青岛复旦大学研究院现状
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是一所专门从事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
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1月。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共有46名成员,研究人员3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者9名,副高级职称者14名,讲师13名(含新进博士),分布在13个研究部门;行政管理和资料辅助人员10名,分布在院部以及各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已经覆盖除中东、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拥有研究中心和研究室13个: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北欧中心、拉丁美洲研究室、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以及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其中还包括关于美国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大基地)。
1、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成立于1985年。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
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和复旦大学对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资助,中心还通过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复旦基金会(The Fudan Foundation)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所属的美国海外学校和医院项目的赞助。
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关系、防扩散与军备控制、美国国会等领域的研究和国际合作,已取得国内外学术和政策界的肯定。
复旦基金会设有“谢希德奖学金”,以纪念谢希德教授对中美关系所作出的杰出努力。该中心出版的《美国问题研究》丛书,已被列入CSSCI来源期刊。
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曾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第二届主任为倪世雄教授,现任主任为沈丁立教授,吴心伯教授和信强副教授担任中心的副主任。
2、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并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长期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日本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中心作为据点机构予以重点资助。
中心现任主任郭定平教授,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1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百余名,并聘请多名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国外著名学者、实业家
3、韩国研究中心
韩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0月,中心现任主任石源华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中心的研究工作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得到了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学术振兴财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资助。
中心出版《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入选教育部CSSCI来源集刊。中心图书馆现有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的专业书籍近万册,是国内韩国朝鲜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专门图书馆。
4、中亚研究中心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副主任为杨心宇教授、唐朱昌教授,目前共有研究人员10名。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俄罗斯中亚政治和外交、中俄关系,中国中亚外交、上海合作组织、转型经济、俄罗斯法律等。
5、上合组织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国内教育部直属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承担与上海合作组织有关的课题,组织相关研究。中心现任主任为赵华胜教授。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6、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正式建立。1996年10月,为实施“中欧高教合作项目”,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改组。该中心着重组织和开展对欧盟与欧洲一体化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逐步建成为欧洲问题的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学术交流基地与信息资料基地。
中心现任常务副主任为丁纯教授,副主任为陈志敏、胡荣花教授。下设综合、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与文化6个研究室,集合校内各学科研究人员30余人。
7、欧洲中心政治部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成立于2006年,现有专职在编人员3员,现任主任为陈志敏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与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为兄弟单位,与中心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举行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同时,它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积极参与其部分教学工作。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政治部主要研究与欧盟(欧洲)政治有关的问题,包括欧洲内部政治与社会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问题及欧洲政治文化问题等。
8、北欧中心
北欧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由复旦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和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25所大学合办的一个合作平台,是中国与北欧学者、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北欧中心的活动主要包括:
(1)为中国和北欧的学者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织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
(2)为从事北欧研究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和从事中国研究的北欧学者和学生提供教学;
(3)为北欧商业团体组织安排在上海的活动和课程。
9、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由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兼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名,兼职研究员5名。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主办“外交官驻所研究”项目;参与举办“大使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人士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以促进学术交流。中心并出刊中国外交研究工作论文系列。
10、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陈健大使担任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组织与国际安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等。
中心设有复旦“联合国研究论坛”(FUNS),邀请联合国官员和学者不定期来中心演讲。中心招收国际组织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11、南亚研究中心
南亚研究中心于2007年6月成立,杜幼康教授担任主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人,并聘请多名校内外南亚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问题,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等。
12、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与复旦大学合办,并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资助,旨在促进中巴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
13、拉丁美洲研究室
拉丁美洲研究室于1964年2月成立,先设于历史系,2001年11月并入新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名,兼职研究员5名,外籍客座研究员1名。现任主任为朱鸿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拉美国际关系,拉美政治,中拉关系,美拉关系,拉美近现代历史等。拉美研究室先后出版译著21部;专著6部;合作编写辞书、年鉴等7种。
青岛大学硕士最好专业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的专业有: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公共卫生、
计算机技术
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