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经什么意思 西方经济学中lm的计算公式
请问马政经中积累率的概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什么意思?马政经里的那些CVM等等字母代表什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指什么?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文导航
积累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关于马政经中积累率的概念一般来讲,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可分为两个部分(1)一个部分用来供资本家个人消费,(m/x)(2)另外一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即:用于资本积累,(m—m/x)用于资本积累的这部分剩余价值 与 总的剩余价值 之比,就是积累率用公式表示即:积累率=(m—m/x)/ m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一般概念上的资本则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耐用品。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等。
西方经济学中lm的计算公式
1、c——不变资本
2、v——可变资本
3、m——剩余价值
4、w——商品
5、G——货币
6、Pm——生产资料
7、A——劳动力
8、C / V——资本有机构成
9、G`=G+△G(增殖额即剩余价值)
10、P——利润
11、 P ̄——平均利润
12、P ̄’——平均利润率
13、p`——利润率
14、w`——
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15、K——成本=C+V
16、生产价格=K+ P ̄
17、商品价值=C+V+M
其中C是旧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
平均利润=企业利润+利息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
利润率=m/c+v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着不同的职能。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加工生产成新产品,而它的价值则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这种转移并未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只是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新产品中再现,所以叫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原来的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固定资本对于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相对较小,而流动资本对于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相对较大。以此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由《资本论》推动的世界学术体系。
《资本论》写什么?《资本论》内容博大精深,体例完备。其阐说社会历史经济的内在逻辑。客观批判和主观批判也。第一卷逻辑可概括为“历史发生学”,第二卷逻辑可概括为“系统发生学”,第三卷逻辑可概括为“现象发生学”,第四卷逻辑可概括为“认识发生学”。由此看来,《资本论》是一部读和用的著作,实践性强。它提出发生学的批判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这种工作方法。这也是把《资本论》视为史书的依据。从史书工作立场出发,重整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可指望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保卫资本论: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实践:批判和建构(对资产阶级物象二重性的批判)
保卫资本论:史的发生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
该著认为:
1.
《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
2.
善读善用《资本论》,同时,也要善于进行中华转化;注意从中发掘中国元素,以开放的态度统一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创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国学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这是现代语境中“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必然要求。严格意义看,《资本论》是“12部史”: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批判史。表明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3.
其首篇则是对以上逻辑的一个“导引”以及“总括”。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这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和行动主义,自然是对“结构主义”、“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的最大反动。进一步又可以说,《道德经》和“《资本论》的“研究同构”乃是确立了社会科学的根基。
《保卫资本论》四部分六篇结构
四部分: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
[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
[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
[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高屋建瓴的理论气概
六篇:
第一篇 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三篇 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四篇 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五篇 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六篇 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