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有哪些 各大高校知名校友排名
有哪些名人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那位教授最出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哪些知名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哪些名人校友,中科大80后的教授获量子计算奖,他究竟是谁,中科大迎来最年轻教授,年仅26岁,陈杲任年纪轻轻为何有如此大成就?
本文导航
全国985学校出来的名人
郭沫若(中科大校长)
华罗庚(数学系系主任)
......
从创建之初到文革,在中科大,系主任这一级,基本都是国内本学科领域顶尖级的科学家,比如华罗庚教授(数学系系主任);两弹元勋贝时璋教授(任生物物理系主任);大陆最最顶尖级的三个科学家之一,号称“中国三钱”钱学森(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后来任过国家科委主任。您想想,这就是中国科技大的系主任啊!校长是由中科院的院长兼任!太牛啦!
中科大少年班到现在有几位院士
科大潘建伟,实现了世界上量子通信很多个第一!!!不过科大牛人满地跑!
各大高校知名校友排名
也上了一年学了,感觉科大是很有底蕴的。
知名校友实在是太多了,我就简单介绍几个吧?
首先来个名气最大的:
“我将来就想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
潘建伟、”大潘“、”潘神“。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潘建伟和塞林格的开创性实验,使安全的广域量子通信成为可能。2019年4月26日,荣获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百度百科
潘校的大名应该算是家喻户晓了,奖项密密麻麻数不清,是量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放在之前,我根本没想到能亲眼见到他。当全体大会潘校上台时,我都惊呆了。除去量子物理,潘校讲起自己的故事,和别人开玩笑时都很幽默,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地科普量子物理,也彰显出他在此领域的得心应手。
再来一个: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所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钟杨,”立心天地厚,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
钟杨教授198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在援藏的十五年中,他培养出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为西藏大学培养的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如今已成为了教授,其高端人才培养“造血”模式也成功复制到了其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期间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储存下了绵延后世丰富的“基因”宝藏。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帮助西藏建立起科研“地方队”,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位长江特聘教授,培养出了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钟杨教授为我国进化生物学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当然还有生院女神:
庄小威,”天生学霸“。
”一不小心就把四大力学考了个满分。“
2011年,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2012年5月1日,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2月,因为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STORM)而获得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6月,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的伦纳特·尼尔森奖。2018年10月,获得年度生命科学突破奖。
履历闪亮的人头皮发麻。不过在科大人眼中最神话的应该还是”四大力学满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在报告时风趣幽默,着实圈粉无数,是我的努力目标哦?
哪些名人来中国科技大学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我觉得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好处就是不用出校门,就可以见到学校的知名校友,我想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学校的知名校友~
潘建伟教授
在我还未入学的时候就听说过潘建伟教授,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物理,因此有时会关注物理方向厉害的人物,潘建伟教授就是那个时候知道的,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修到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留在母校任教,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教期间,他并没有止步,而是有攻读了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后,又返回母校任教,继续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超级崇拜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更是因为他在自身提升之后对母校的那份热爱之情,我们应该向潘建伟教授学习,以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母校的发展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元庆先生
杨元庆先生是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第一次知道杨元庆先生是因为在接触联想电脑的时候,但是当时还并不知道他也是我们学校的校友,直到我入学之后,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偶然发现的。杨元庆先生在我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于1989年获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他超级厉害,获得过许多的奖项,我就不一一列举啦~
以上两位就是我推荐的知名校友,欢迎大家补充!
中科大80后量子鬼才
10 月 7 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将 2021 年度 “罗夫 · 兰道尔和查尔斯 · 本内特量子计算奖” 颁给中科大教授陆朝阳,奖励其“对光量子信息科学,尤其是固态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的突出贡献”。
该奖项由美国物理学会于 2015 年设立,用于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经典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国际评审委员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名博士毕业 12 年之内的青年科学家。前四届获奖人尚无来自亚洲国家的获奖者。陆朝阳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五位获得该奖项的青年科学家。
陆朝阳于 1982 年 12 月生于浙江东阳,目前是中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于 2000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关于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求学经历,有媒体曾这样介绍:“本科毕业后,恰逢刚从欧洲回国的潘建伟教授组建实验室,陆朝阳如愿以偿地成为其中一员,开始了他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研生涯。2007 年,还在读硕士的陆朝阳就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的操纵,制备了‘薛定谔猫’态和簇态,刷新了当时两项世界纪录。”
2011 年,陆朝阳获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剑桥,他用了不到 3 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答辩。”
2010 年,陆朝阳回国,时年 28 岁的他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量子先导专项子课题等。
回国以后,他进一步保持和潘建伟团队的密切合作,带领几名学生一起组建固态量子光源新实验室。此后三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突破,包括:
打破之前的六光子纪录,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从而使该团队继续在多光子纠缠领域保持国际领先;
在物理学期刊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上发表题为《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的长篇综述论文,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该期刊上以中国为第一单位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综述论文;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量子点脉冲共振荧光的确定性高品质单光子源,这也是中国在量子点光学量子调控领域发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的第一篇论文。
他的代表性工作主要是分别于 2007 年、2012 年、2016 年和 2018 年四次刷新并至今保持着光子纠缠的世界纪录。其还首次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和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
此外,他也首创量子点脉冲共振荧光技术 ,制备了国际上综合性能最优的单光子源,并成功研制世界上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
由于研究成果突出,在获得量子计算奖之前,他在同龄学者中,已经获奖颇多。2015 年,陆朝阳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 年,他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 ,同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2017 年被欧洲物理学会授予“菲涅尔奖” 。2018 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创新 35 人”(TR35)榜单。2020 年,陆朝阳被授予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这是该奖章设立 80 年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
关于研究量子计算,他曾对媒体表示:“做科研工作可以聆听自己的梦想,跟随自己的兴趣。这种工作的本质就是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直在创新,挑战新高度。”
南科大院士简历
一名26岁就任职中科大教授的年轻人引发全网甚至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这位年轻的90后主要研究数学并成功破解微分几何领域的难题,这项荣誉是他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此时大家震惊于他的成就之外,更感兴趣的是他以往的种种经历是什么样的,如何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这开挂的人生还得从小说起。
陈杲的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陈杲的成就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父亲正确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校学习阶段,他从小学到高中接连跳级并在高二的时候成功通过高考接着被中科大录取,在中科大期间也是获奖连连,18岁就前往美国攻读数学博士学位,这一系列操作,可不就是逆天么,这样的学习之路有所成就也是必然的,那么在应用陈杲身上的这种方法是怎样展现的呢?
从小在科学的教育引导之下,从自己擅长的方向走向学习生涯的顶峰。陈杲的父亲在陈杲小的时候就发现其在数学上的天赋,会专门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发展,在校期间,也不遵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把各个方面的学习简化,把精力聚集到一方面,让兴趣发挥到作用,这不就是因材施教最成功的的例子吗?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发展潜力也千差万别,所以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可谓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当然除了帮助陈杲选择正确的方向之外,还有一项能力值得关注,那就是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没有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样的道路也是他人的成果,自学会引发思考,思考之后就是一种能力的获得,这项能力是陪伴自己终身的一件发动机。
方向有了,能力有了,接着就是目标的明确,陈杲的父亲经常会培养孩子的理想和志向,带孩子见世面,见已有成就的人,看有意义的书,以此来激发对于未来的展望。
所以,陈杲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已在小的时候就找准方向,蓄积力量,才有了今天这一番成就。由此引发对于科学教育的思考。每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经历不同,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合理引导和教导,也需要自己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越早找到自己的路,越容易获得自身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