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论证题总是错怎么办 论证错误的反驳技巧是什么?
MBA逻辑题怎么做怎么错,思考方式一点都不一样,我都快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肿么办?逻辑错误,日常生活中,阅读或写作中的逻辑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谈谈怎样避免错误?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逻辑错误怎么区分 有些好像一样的?论证错误的反驳技巧是什么?
本文导航
MBA逻辑题怎么做怎么错,思考方式一点都不一样,我都快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肿么办?
这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你初做的时候不习惯,慢慢习惯了就好了。大部分中国人逻辑思维都不怎么强,这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应试教育导致的。
逻辑错误
昨天看到这个题,当时直接猜A,但原理不清楚,现将两思路整理如下:
1、考试时间有限,所以讲性价比,这种题做5分钟和30秒的错误率差不多,故不能纠结:题干A-B,论证-A到-B,肯前否后错误。选项B项明显是正向,属科学论证(概率、统计),先pass;25%的胜率升级为33%的概率再看,cd项,能感觉到长一样,所以排除掉,选A。选项布局应为2-1-1.验证:反问句基本都是两层论证结构,cd都是单层(都有排中律的应用--直接否定对立观点,直言命题,单句),因题干为双层论证结构,所以A的可能性非常大(当时也没看懂A的论证),这在考场上已经属于高性价比答案了,排除法,直接过,用时大约40秒。
2、细究起来:A项论证结构为:”你若不是小偷,为何选你?”否定的论证结构是前后倒过来:即——不选推不是----否前---选推是(小偷),否前肯后型错误(这个在选项里隐含的较麻烦);C项和D项论证为“你不能证明错所以答案对”,是明显的诉诸无知型(也可能是假两难型错误,这不易区分,但肯定不是否前肯后)。
做了这么多题,感觉在逻辑题中结合选项很重要。一般题目可以干拔,但题目超级难、时间超级短,很难区分,就要非常注意选项提示来猜答案。考官会在角落里预留一个梯子来搭救你(大家都错则此题无意义),所以难题要留心看看有没有修建者留下的救生通道,看到就赶紧走,因为这样的几率已经是大概率了,尤其是在难题里,你在短时间内能有70%的胜率简直就是捡钱。
又考虑了下:题干是A推B,否A,否的是论证而非论点,BCD直接往论点上去了。
早期阅读问题及解决办法
例如
:老大娘: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好布。我闺女要绘声绘色
了,
我想给她扯块好布。
营业员
(没好气地)
:
我们这儿的都是好布,
次品、
废品不让出厂的。
这个例子中营业员犯了
‚偷的概念‛
的错误。
上下文中的‚好布‛不是同一概念。
对于在命题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
逻
辑上称之为‚偷换论题‛
。其表现是有意识地改变论题内容,偷梁换
柱,
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
顾客:
请问,
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
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
酱面吗?营业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二、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
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
A
不
是非
A
,
A
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
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
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
称之为
‚自相矛盾‛
。如有人说‚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
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
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
顾不上去
想它了。
‛既是‚时刻缠绕着我‛
,
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的情
况说话人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模棱两可
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
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这是
排中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
A
或者非
A
,
A
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
命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如果
A
不反映某一对象,那么非
A
便反映
这个对象。
比如这个人是学生,
他要么属于
‚中专生‛
,
要么属于
‚非
中专生‛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假。
例如:一学生如是说:
‚关于大学老师上课要不要点名的问题,
我认为不点名好,
因为确实存在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
点名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
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另外点名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
但是我也觉得不点名不好,
因为很多学
生存在厌学现象,并且逃课成风,如果教师上课不点名,这是纵容学
生,不负责任,
变相助长逃课风气。点名好与点名不好是互相矛盾的
两个判断,此同学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违反了排中律的要
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四、循环定义、同语反复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地
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
分组成。下定义有一定的规则,它要求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
包含被定义项。如果直接包含被定义项,那就犯了‚同语反复‛
的逻辑错误;如果间接包含被定义项,那就犯了‚循环定义‛的
逻辑错误。例如:‚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一’,那么
‘偶数’是‘奇数加一’得到的数‛。用‚偶数‛解释‚奇数‛,
用‚奇数‛解释‚偶数‛,这一定义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五、概念不当并列
概念并列问题属于概念划分的范围。
所谓划分,
是明确概念外延
的逻辑方法,即依据某一概念,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子概念。不管
把一个概念划分成多少层次,
每一次划分都必须遵循划分规则,
即在
一次划分中必须遵循同一个标准。
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概念不可以并
列,如果在同一次划分中并列了不同层次的概念,就会犯‚概念不当
并列‛的逻辑错误。例如‚我喜欢读外国作品、古典作品、小说、散
文、唐诗等‛
。这句话对作品的分类用了多个标准,它把用不同标准
划分的概念并列在了一起,犯了‚概念不当并列‛的错误。
六、因果倒置
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
如果一个现象的存在
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
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
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原因
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
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
但就这
一对因果来说,它又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
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如,
19
世纪
英国
有一位改革家发
现
,
每个勤劳的农夫
,
都至少拥有两头牛;
那些没有牛的,
通常是些好
吃懒做的人。
因此,
他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
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这位改革家就犯了因
果倒置的错误。
农夫因勤劳才拥有两头牛,
不是因拥有两头牛而变得
勤劳。这种改革的结果自然还是勤者自勤,懒者亦懒。
七、循环论证
论证就是用几个真实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过程。论证
有一条重要原则,即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论题能
否确立依赖论据的真实性来论证,
如果论据的真实性反过来以论题的
真实性为依据,
那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论证。
违反这一规则所犯的逻辑
错误,
称为
‚循环论证‛
。
例如,
曾经有人反对
哥白尼
的太阳中心说,
他们认为宇宙是有限的。
其论据是宇宙在一昼夜之间绕地球一周,
而
论据的真实性又依赖‚宇宙是有限的‛这一论题(因为如果宇宙是无
限的,
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无限的宇宙能在一昼夜之间绕自己的中心—
—地球运转一周)
。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八、推不出
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有以下几种常
见的情况:
1.
推理形式不正确
从论据不能必然地推出论题。例如:
‚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
很聪明。
‛
‚近视‛跟‚聪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
近视为依据,
证明他是否聪明。
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
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
他近视得很厉害,
所以,他一定很聪明。
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两个前提中的‚近视‛
,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
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
2.
论据和论题毫不相干
即论据和论题在内容上毫无关系。例如:‚他学习不用功。
因为,只有学习用功,才能考上大学。‛在这个论证中,论据‚没
有考上大学‛是真实的,但论据和论题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所以从此论据出发是推不出‚他学习不用功‛的结论的。
3.
论据不足
即所引用的论据对于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言是必要的,但不
是充分的。例如‚如果天下雨
,
地就会湿
.
现在地湿了,因此,一定是下雨了‛。‚下雨‛是‚地湿‛
的充分条件,但‚地湿‛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地
湿‛这个条件,推出‚下雨‛的结论。
4.
理由虚假
论证论题的理由虽摆出来了,但是虚假的。例如:《狼和小
羊》
这则寓言故事
,
狼要吃小羊的理由是小羊站在下游喝水污染了
它在上游的水。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终上所述,
我觉得学习逻辑学意义重大,
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
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
这对防止和纠正
逻辑错误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析论证的六种方法
关于论证常见的错误以及其概念还有区分方式详解如下:
一、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简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或然的,它的可靠程度完全建立在枚举事物的数量及其分布的范围上。要提高结论的可靠性,被考察的数量要足够多,范围要足够广,对象之间的差距要充分大。通常把样本过少、结论明显过假的简单枚举法称为“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以偏概全是试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有论证条件过于单薄无法支持论证的情况;也有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够清楚、准确的情况。这类问题通常是由于思维的片面性造成的,因此,发现“以偏概全”错误的基本方法,就是审题时坚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二、类比不当(荒唐类比)
类比结论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可能是假的。因为事物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与所差别。于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地方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已知相同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程度越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相反,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小。
人们通常把违背常识、结论明显为假的类比称为“机械类比”“荒唐类比”。
类比不当是试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出题者经常将一些不具有或缺少可比性的事物,简单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并据此进行较为荒唐的推理。
三、求因果关系中的错误
(一)倒置因果
因果关系具有共存性。指原因和结果是在时空上相互接近的,并且总是共同变化的:原因的变化将引起结果的相应变化,结果的改变总是由原因的改变所引起。但因果之间的共存性也容易引起人们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犯“倒置因果”的错误。
例如,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在发达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有私家轿车。
这一论证就是倒置了因果关系。应该说私人拥有轿车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以先后为因果
因果关系具有先后性的特点,即先因后果。但也要注意“在此之后并非就是因此之故”也就是说先后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把先后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就犯了“以先后为因果”的错误。
(三)错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有“一因一果”的情况,但更多的时候是“一果多因”,每个原因单独看起来都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种情况时考试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错误。
(四)强拉因果
指论证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论据与结论生拉硬拽在一起的一种表现。例如,“如果加强广告宣传,就可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就属此类。加强广告宣传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企业的美誉度,不取决于广告宣传,而决定于对需求者需求的良好满足。
四、自相矛盾
就是违背禁止矛盾律形成的错误。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不能两个都否定,否则所犯错误就叫“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例如“提高邮票价格,可以产生更多的收益,减少邮件流量”。论证者提高邮票价格的目的是为了使邮政业景气起来,而这样做的结果又会减少邮件流量,就出现了目的与结果之间的矛盾。
五、违反同一律的错误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概念保持同一,是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命题保持同一,是指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在一个论辩过程中,所讨论的命题不能偏题、离题、跑题。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以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一)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反“混淆概念”的错误;如果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命题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如果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命题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六、违反排中律的错误
排中律的内容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够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论证错误的反驳技巧是什么?
论证错误,这是一种指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违反逻辑推理法则,所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所要证明的论点,而对方却硬要去推导,因而必然导致错误的反驳技巧。
在口才表达中,揭露对方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所用的论据是根本不可能导出其观点的,二者没有同一性,这样,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例如:五十年代末,英国电视台记者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你是否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将来会向外扩张领土?”的问题,周总理是这样回答的:“你似乎认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的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英国电视台记者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侵略与这个国家人口众多联系起来,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周总理看出了记者在论证方法上的逻辑错误,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指出其支撑论点的论据是片面的、虚假的、不能成立的,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其论点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