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P为什么是局部电位 生化检验中的acp是什么意思
抑制性突触的问题,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什么是IPSP和EPSP?EPSP 和IPSP在生理学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EPSP和IPSP在生理学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何为EPSP IPSP 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导航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描述
他们前面都给你解释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我来说说动作电位和突触.
动作电位指的是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的细胞膜受到适当刺激而产生的,短暂而有特殊波形的,跨膜电位搏动.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有这种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实现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动作电位的形成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关相联系.一个初始刺激,只要达到了阈电位(而不论超过了多少,这就是全或无定理)就能引起一系列离子信道的开放和关闭,而形成离子的流动,改变跨膜电位.而这个跨膜电位的改变尤能引起临近位置上细胞膜电位的改变,这就使得兴奋能沿着一定的路径传导下去.
http://www.wiki.cn/wiki/%E5%8A%A8%E4%BD%9C%E7%94%B5%E4%BD%8D
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synapse)。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se)。通常所说的突触是指前者而言。
(一)化学性突触
光镜下,多数突触的形态是轴突终未呈球状或环状膨大,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其膨大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corpuscle)或突触结(synaptic bouton)。
根据两个神经元之间所形成的突触部位,则有不同的类型,最多的为轴-体突触(axo-somatic synapse)和轴-树突触(axo-axonal synapse)此外还有轴-棘突触(axo-spinous),轴-轴突触(axo-axonal synapse)和树-树突触(dendroden-driticsynapse)等等。通常一个神经元有许多突触,可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2000个以上的突触。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约有30000个突触。小脑浦肯野细胞可多达200 000个突触,突触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基部分布最密,树突尖部和轴突起始段最少。
电镜下,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突触前部和突触后部相对应的细胞膜较其余部位略增厚,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1.突触前部(presynaptic 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
突触
突触
厚约6~7nm。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突触小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各种突触内的突触小泡形状和大小颇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经递质不同。常见突触小泡类型有:①球形小泡(spherical vesicle),直径约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②颗粒小泡(granular vesicle),小泡内含有电子密度高的致密颗粒,按其颗粒大小又可分为两种:小颗粒小泡直径约30~60nm,通常含胺类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大颗粒小泡直径可达80~200nm,所含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或脑啡肽等肽类;③扁平小泡(flat vesicle),小泡长径约50nm,呈扁平圆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http://des.cmu.edu.cn/jiaoxue/kecheng/zupei/zzx/zl/shenjing/tuchu1.htm
突触后膜抑制电位会变化吗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l-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ipsec参数怎么看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扩展资料:
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PS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SP
生化检验中的acp是什么意思
1、EPSP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机制:
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导致后膜上的Na⁺或Ca²⁺通道开放,产生Na⁺或Ca²⁺内向电流,使局部膜发生去极化的结果。
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扩展资料:
1、E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2、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PS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SP
mhspc在医学上什么意思
1、EPSP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机制:
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导致后膜上的Na⁺或Ca²⁺通道开放,产生Na⁺或Ca²⁺内向电流,使局部膜发生去极化的结果。
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扩展资料:
1、E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2、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PS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SP
ipsec的作用是什么
EPSP是烯醇丙酮酸磷酸莽草酸,EPSP的形成是兴奋性递质,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且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
ipsp(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指的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EPSP和ipsp的特点:
EPSP持续10ms左右,能总和。EPSP由Na+与K+通过统一通道同时移动形成,形成EPSP的粒子流可能还包括Cl-的内流。当EPSP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爆发峰电位。
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成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持续约10ms,能总和。由于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对Cl-、K+通透性增加,致使Cl-内流和(或)K+外流而产生IPSP。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EPSP (烯醇丙酮酸磷酸莽草酸)
百度百科-i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