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历怎么 怎样评价本杰明富兰克林
什么是政治经验?中国政治发展历程有那几个阶段,西方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经历怎样不断的发展过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政治经历是怎样的?
本文导航
什么是政治方面的思想
政治经验就是在政治活动中的收获和心得,所以先要知道什么是政治活动,政治活动就是参与政治或政府事务的活动。包括依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投票等,也包括政治参与活动,如游行示威等,更平常的是参与某一个政治组织,如入党,进入公务员队伍等。
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线索梳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外国的几大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是指西欧和北美的政治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各要素的理解和关注,比如政治与理性、政治与伦理、公民与共同体、平等与差异性、自由与强制等一些基本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些要素的理解和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由此导致政治的概念本身在时间进程中不断变化,而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政治范畴的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希腊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邦是基本的政治单元,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政治与城邦是同一个概念。政治生活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个人与公共之分,个人是城邦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生活必须完全服从城邦的规则与利益,城邦(政治)价值占据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这是一种“泛政治”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古罗马时期,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哲学与政治的分离阶段;一是宗教与政治的分离阶段。
由于罗马领土的扩大,其公民已经不可能像古希腊城邦时期那样广泛的参与政治生活,因此,公民的个人生活开始于政治生活疏远,政治开始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人们不得不开始在政治之外寻找安身立命的伦理依据和精神支柱,于是,道德哲学开始从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
但是,哲学是深奥难懂的,一般平民百姓很难懂得哲学,这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某种空白,并最终促成了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的出现使人的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相分离,前者归宗教管,后者归国家管,双方又通过世俗权力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阶段是近代时期,个人价值、利益开始被挖掘、体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个人利益成为人的根本追求,个人在追求利益时应该是自由的,而国家的目的就是要保护个人追求利益的自由不受侵犯,因此国家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恶”,应该追求“最小限度的国家”。此时国家与市民社会,公与私的界限很明确,政治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极小部分。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它是古代希腊思想与古罗马和基督教思想以及日耳曼民主的政治和法律传统渐次融合形成的。具体体现为: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并接受了基督教的观念;日耳曼人又吸收了罗马人的政治思想和基督教观念,并将其与自身的传统相结合,奠定了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
梁启超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状况
2.流亡日本 走向激进
3.美国之行 重回保守
4.民国政坛 在激进与保守之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又诚如任公自道:“惟好攘臂扼腕以谈政治,政治谈以外,并非无言论,然匣剑帷灯,意有所在,凡归政治而已。”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从维新变法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到20世纪初期的保守派,甚至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政客。
时代特点决定了梁启超政治思想中带有强烈的救国色彩,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在梁启超以后逐渐发展的政治思想里,始终保留了救国强国的感情色彩,在这种感情色彩的驱使下,梁启超对政治的概念及范畴进行下意识地探索,这造成了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目的性和偶然性。作为自由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梁启超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品格:其终极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是渐进的、有秩序的改良,而不是激烈的、暴力的革命;实现这一理想所要依托和利用的对象,不是力量弱小的资产阶级和其它力量,而是强有力的统治阶级当权派。 综观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学界多用“善变”、“多变”、“流质多变”来形容概括。诚然,善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的一大特色,但,这种“变”并不是变化无常,而是因势而变,“他的多变主张正是他探索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尝试”。梁启超的“变”,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宪政之艰难历程。我们还应该看到,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尽管多变,但变的只是方法,其救中国、寻出路的基本宗旨是始终未变的,其反对君主专制、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和国民性改造等基本主张是始终未变的。正如台湾学者黄克武所指出的,梁启超一生中吸收了东西方的各种知识,因而表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但在多变的表层下仍展现出一定的不变之处。 梁启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但他还是后孙中山、康有为而逝。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3月12日,梁启超于次日前往孙中山家中吊唁,对他的死表示痛惜。在两年后康有为去世时,梁发表了葬礼演说,他把他的老师兼同事描写成改良运动的伟大领袖,说康有为比别的任何人都最早、最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两条出路:要么沿着现代化的道路走向进步,要么绝望的堕落和毁灭。然而梁对康在1917年恢复君主政体的行动表示了遗憾。梁启超逝世于1929年1月29日,在他的五十六年生涯中,他目睹了巨大的政治变革——中华帝国的覆灭,国家主义的复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她领导的如火如荼的运动的开始。他还亲见了另外一些深刻无形的、历史不可记载的事件,即社会精神气质的变化。在他成年生活的将近一半时间中,他的作品对这种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现在这种影响一直没有停止过。梁在共和国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从未曾像他在死亡的帝国中那样重要,但他对共和国的影响像他以往一样是意味深长的。
中国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哪些方案
近代报业诞生之初,有过少量的封建阶级报刊,到了发展后期又出现了无产阶级报刊。大致轨迹:第一,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毫无例外地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臸。第二,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纷纷兴起。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后,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第四,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臸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正常报刊为主的时期。第五,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社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第六,非正常报刊,一般是民营的肠禒斑溉职防办狮暴饯商业报刊,其商业化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基本矛盾:将近三年间,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复,充满了种种矛盾和斗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这种曲折前进的历程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异中有同,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臸和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臸,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
怎样评价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很早就从事政治活动,1736—1776年间历任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议员、费城邮局副局长及殖民地邮政总长。后来积极投身于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