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中积累率是什么 学习马原的推荐书目
马原中讲的质变和量变的区别和联系,资本积累率的理论依据,什么是资本积累率?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大学生怎么学习马原?
本文导航
马原原理笔记
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点,有了质变才有了事物本质的发展,质变是量变的终结。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资本积累率计算公式图
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差距起作用的理论依据:一、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关于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值的增加。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的整体演进,它包括经济的数量增加、结构改进和质量提高。可见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不等于经济增长。(一)新剑桥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N.卡尔多等人提出来的。它认为如果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那么,如何增加积累,提高储蓄率,新剑桥理论力图通过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提高储蓄率,推动经济增长。它的基本假设是: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SP(储蓄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储蓄在工资中所占比例)SW。在SP与SW既定的假设下,储蓄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即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于SP>SW,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储蓄率越高;相反,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储蓄率越低。据此,新剑桥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经济要稳定增长,收入分配应向利润收入者倾斜,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应提高,工资的比率应下降。经济增长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二)库兹涅茨倒U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倒U曲线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库兹涅茨于1995年在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著名论文中,最先提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关系的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这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与人、各阶层、各社会集团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步拉大,在增长的后期阶段,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他认为收入差距在早期阶段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储蓄和积累过于集中。因为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而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增长的结果自然会被少数人通过资本收益而占有。资本积累对收入差距拉大的这种作用实际上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至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是由于其它因素的作用部分抵消了资本积累的作用,如政府的法律干预和税收调节等。库兹涅茨倒U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支持或否定这一假设。因此,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关于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关于倒U理论能否成立的争论。(三)刘易斯二元经济转变理论中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双重扩大对倒U假设最系统的理论解释来自刘易斯的两部门转变理论。在经济中存在传统的自给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两个部门。在前一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积累只发生在后一部门的假设下,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将主要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和传统农业部门比重的相对缩小。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主要是工业部门在扩张过程中对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但是由于农业中资本/劳动比例在各部门中最低,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必然意味着要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要求提高全社会的资本积累率。正如刘易斯所说:“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是如何使“收入分配变得有利于储蓄阶级。”(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而刘易斯所指的储蓄阶级就是占有资本的资本家阶级。他认为储蓄或积累唯一来源于资本家阶级。因此,他主张要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收益都归资本家阶级。这一方法之所以能够行得通,是因为农业部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决定了工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在略高于维持生计的低收入水平上保持不变,而资本收益却一直在增加。上述推理清楚地展示了初级发展阶段两种收入差距的扩大;资本家阶级同劳动阶级之间收入相对份额的差距扩大,而且越来越大,这是主要的;在劳动阶级内部,收入差距也扩大了,即现代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收入,但这一差距大致不变。(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包括剩余价值都唯一地来源于劳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创造新价值。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成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因拥有劳动力的使用权而占有了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维持生存的工资。资本家会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即进行资本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言:“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0)一方面积累越多,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最终会使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会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大军的存在使在业者只能得到生存工资,结果整个无产阶级陷入贫困境地。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即两极分化。马克思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关系,从而符合了库兹涅茨倒U曲线前半段即收入不平等由上升到恶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对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趋势的预测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轨迹并不完全吻合。现实情况是收入差距停止上升,甚至下降,而并非直线上升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这正好为现代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拓展留下了理论空间。(五)陈宗胜劳动差别供求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变化是否也呈现倒U曲线?我国学者陈宗胜首次利用中国的资料对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关系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他是在单一公有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用“劳动差别”“有差别的劳动供求”这两个因素对倒U现象进行说明的。他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复杂劳动奇缺,收入差距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普及,复杂劳动供给逐步充裕,收入差距趋于缩小。这种观点只涉及劳动收入,并将劳动差别作为公有制经济中影响收入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在对其它影响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中,也都是以劳动差别为基础的,所以将其称为“劳动差别供求论”。在这种分析中,资本积累是由国家进行的,以国家积累代表公有制经济的积累,因而资本积累并不直接影响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而是通过对消费基金总额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收入差距,并且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经济条件下正好相反。陈宗胜认为全部收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而全部消费收入分为按人口平均分配维持生存的生计收入和扣除生计收入后实行按劳分配的生计剩余两部分。在总收入和生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和积累率越高,消费基金越小,生计剩余就越小,收入差距亦越小。从而得出结论“在私有经济中资本收益直接影响居民的相对收入分配差别,在公有经济中资本收益(即资本积累)对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只表现为间接的影响,而且作用方向与私有经济正好相反。”(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91)至于其它非国有积累,如企业积累和家户积累,尽管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经济条件下并无根本不同,但因其不代表公有制经济的积累特征,因而可以忽略不计。二、对上述理论的简评西方学者关于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1)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述理论无一例外地都将资本积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这无疑突出了资本要素的重要性和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收益聚敛社会财富,拉大收入差距的合理性。(2)功能收入差距的拉大加剧着规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私有经济中资本归私人所有,私人积累代表着私有经济积累的基本特征,因此资本要素及其收入份额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3)资本积累唯一地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应实行有利于富裕阶层的倾斜。这些理论尽管其前提条件,表述形式以至结论都各有特点,但却集中表明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因而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结论是资本积累是导致私有经济中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因素。我国学者关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差别供求论”,则以国家积累代表公有制经济积累的基本特征,将劳动差别及劳动收入作为公有制经济中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因素。但就我国而言,这种状况更适合于改革“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其实劳动差别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远比资本积累的作用小得多,劳动收入差别即使在最大状态也无法同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收入差别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坐标系而言,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倒U曲线的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前者更平滑,更接近于横轴。陈宗胜在分析中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别,而且认为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在不同经济制度约束中对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不同。由于他的分析是在单一公有经济假设下进行的,所以着重探讨劳动收入差别,而将资本积累只是作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间接因素,没有展开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极大地改变了资本积累机制,使国家不再是公有经济的唯一积累主体,积累收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大大增强,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和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等本等息实际年化率怎么算
一,资本积累率是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之比,资本积累率分析如下:1、 资本积累率是企业当年所有者权益总的增长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在当年的变动水平。
2、 资本积累率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3、 资本积累率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企业资本保全性越强,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4、 该指标如为负值,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应予充分重视。
二,资本积累率计算公式 :
1,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2,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拓展资料:
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差距起作用的理论依据:
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 关于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值的增加。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的整体演进,它包括经济的数量增加、结构改进和质量提高。可见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不等于经济增长。
2、 新剑桥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N.卡尔多等人提出来的。它认为如果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
3、 库兹涅茨倒U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 倒U曲线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库兹涅茨于1995年在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著名论文中,最先提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关系的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学习马原的推荐书目
大学生主要通过老师授课的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平均每周都会有两节课,学期末会组织期末考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观点,以及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是值得我们每一人学习和思考的。
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有两个,分别是实践性和革命性这两个特征也是指导我国建国到现在发展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关于对未来社会的形态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这其中就有着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思想造成的影响基本覆盖了社会所有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工业,还是我们所谈的学习。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在上课时间做好笔记,下课积极与同学老师交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再将它放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就是说实践的过程尤其重要。想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在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光可以给你带来满意的分数和相应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学好这门课程将会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精神世界让你收益终生。记得教我这门课程的大学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对我们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需要背记和运算、只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实践它会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去理解生活,把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