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春石油大学怎么样 苏里格气田Z区块储层地质建模
林畅松的发表论文,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苏里格气田Z区块储层地质建模。
本文导航
林畅松候选
国内论文(1991-2009)110.林畅松.2009.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沉积学报.109.于炳松,林畅松.2009.油气储层埋藏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热力学.沉积学报.108.杨扬,胡建中,林畅松.2009.塔西南阿其克背斜地质构造特征及与油气关系.地球学报.107.董伟,林畅松,谢利华,张忠涛,阳孝法,张燕梅,张博,崔立叶.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隆起东南缘断裂坡折带及其对低位域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地球学报.106.刘景彦,林畅松,卢林,蔡文杰,王必金,董伟.2009.江汉盆地白垩-新近系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分布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05.彭莉,刘小平,林畅松,刘景彦,阳孝法,王海平,李换浦.2009.塔中隆起晚奥陶世古地貌及其沉积相特征.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04.谢利华,林畅松,董伟,周彤,陈胜红,高鹏.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沉积体系.石油地质与工程.103.谢利华,林畅松,周彤,张博,崔立叶.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天然气工业.102.董伟,林畅松,施和生.2009.番禺隆起新近系层序、沉积演化与地层圈闭.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1.刘景彦,林畅松,常艳艳,高达,张宇.2009.贺兰山—桌子山地区石炭—二叠系陆表海高精度层序地层模拟与聚煤分析.现代地质.100.阳孝法,林畅松,刘景彦,郭凯,宋小勇.2009.博兴洼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9.谢利华,林畅松,董伟,秦成岗,张忠涛,熊亮.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珠江组—韩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中国地质.98.林畅松,杨海军,刘景彦,蔡振中,彭莉,阳孝法,杨永恒.2009.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带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制约.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97.丁文龙,林畅松,漆立新,黄太柱,余腾孝.2008.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格架及形成演化.地学前缘.96.肖建新,林畅松,刘景彦.2008.乌什凹陷及东部邻区白垩系层序划分与沉积古地理.地学前缘.95.周树青,黄海平,史晓颖,林畅松,胡尊伟.2008.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地质论评.94.徐长贵,于水,林畅松,王昕,王粤川,李慧勇.2008.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古地理学报.93.杨晓兰,林畅松,王子良,李桂芬,孙龙,王志强,刘显贺.2008.运用频谱分解技术预测东印尼Seram岛Oseil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展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92.刘景彦,王清华,林畅松,张丽娟,雷燕平,胡广成,胡博.2008.库车坳陷西部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层序-体系域.石油勘探与开发.91.雷燕平,林畅松,刘景彦,杨芳.2008.贝尔凹陷下白垩统构造对沉积充填和砂体分布的控制.石油天然气学报.90.刘景彦,林畅松,彭丽,陈清清,张响响,周小军.2008.构造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地层圈闭的制约——以塔里木盆地中泥盆世末为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89.林畅松,杨海军,刘景彦,蔡振中,彭莉,阳孝法,杨永恒.2008.塔里木早古生代原盆地古隆起地貌和古地理格局与地层圈闭发育分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88.阳孝法,张学伟,林畅松.2008.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特种油气藏.87.周小军,林畅松,丁文龙,李三忠,彭丽,陈清清.2008.地层结构外延法在塔中隆起古生界多期剥蚀量估算中的应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6.周小军,林畅松,李三忠,彭丽,陈清清.2008.沉积盆地内不整合界面组合样式.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5.董伟,林畅松,秦成岗,谢利华,阳孝法,崔立叶,张博.2008.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韩江组高精度层序格架和沉积样式与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分布.现代地质.84.刘景彦,林畅松,赖兴运,杨永恒,阳孝法,司宝玲.2008.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沉积古地理和物源体系.岩石矿物学杂志.83.庞雄奇,罗晓容,姜振学,林畅松,张水昌,钟宁宁,李忠.2007.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地球科学进展.82.周树青,黄海平,林畅松,李存贵.2007.生物标志化合物、早期生命和古环境.地质论评.81.张响响,林畅松,刘景彦,崔永刚.2007.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古生界上泥盆统底和三叠系底构造不整合面剥蚀量估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80.雷燕平,林畅松,刘景彦,储呈林.2007.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石油地质与工程.79.刘春燕,林畅松,吴茂炳,云金表,巩固.2007.中国生物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世界地质.78.储昭宏,马永生,林畅松.2006.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预测.地质科技情报.77.陈莹,林畅松,余宏忠,崔永刚.2006.歧口凹陷古近纪同沉积断裂对层序和沉积体系的控制.地质力学学报.76.周树青,黄海平,林畅松,李存贵.2006.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条件.海洋石油.75.王必金,林畅松,陈莹,卢明国,刘景彦.2006.江汉盆地幕式构造运动及其演化特征.石油地球物理勘探.74.宋小勇,林畅松,阳孝法.2006.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高精度层序格架研究.特种油气藏.73.刘卫红,杨少春,林畅松,王瑞丽,冯建伟.2006.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三角洲相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2.林畅松.2006.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构造活动盆地研究为例.现代地质.71.张英志,林畅松,马利民,刘景彦,张宇,梁秀丽.2006.大庆油田葡一油层组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储集砂体的沉积构成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现代地质.70.陈莹,林畅松,周小军,张学伟,杨孝法,雷艳萍.2006.歧口凹陷古近系构造对沉积层序和砂体分布的控制.新疆石油地质.69.周小军,林畅松,刘景彦,陈莹,李三忠.2006.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不整合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新疆石油天然气.68.陈方鸿,张明瑜,林畅松.2005.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含铀岩系姚家组沉积环境及其富铀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67.马玉天,林畅松,王晓东,杨会东.2005.波导管振动采油工艺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66.林畅松,刘景彦,张英志,胡博.2005.构造活动盆地的层序地层与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湖盆分析为例.地学前缘.65.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林畅松.2005.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层状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地质学报.64.庞保成,林畅松,罗先熔,胡超涌,庄新国.2005.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地质与勘探.63.朱毅秀,刘洛夫,林畅松.2005.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兰州大学学报.62.朱毅秀,金之钧,林畅松,吕修祥,解启来.200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二叠世岩浆岩及油气成藏关系.石油实验地质.61.于炳松,陈建强,林畅松.2005.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碳酸盐岩储集体发育的控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60.肖建新,林畅松,刘景彦.2005.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古地理.现代地质.59.吴朝东,林畅松,申延平,冯雪.2005.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源区属性.自然科学进展.58.刘景彦,陈志勇,林畅松,吴志轩.2004.东海丽水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层序—体系域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沉积学报.57.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林畅松.2004.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沉积学报.56.于炳松,陈建强,陈晓林,梁世友,林畅松.200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高熟海相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地球科学.55.林畅松,张燕梅,李思田,任建业,张英志.2004.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和模拟模型.地球科学.54.朱毅秀,林畅松,吕修祥,解启来.2004.塔里木塔中地区二叠纪岩浆岩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意义初探.内蒙古石油化工.53.林畅松,王清华,肖建新,王国林,丁孝忠,纪云龙.2004.库车坳陷白垩纪沉积层序构成及充填响应模式.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52.于炳松,H.Dong,E.Widom,陈建强,林畅松.2004.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的Re-Os和Nd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扬子地台的对比.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51.卢明国,林畅松,廖忠礼,张建华.2003.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沉积学报.50.卢明国,林畅松,王典敷,肖建新,夏胜梅,刘丽军.2003.江陵浅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地球学报.49.刘景彦,林畅松,李喜臣,刘丽军,张韬.2003.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勘探意义.地球学报.48.于炳松,王黎栋,陈建强,陈晓林,梁世友,刘忠宝,林畅松.2003.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形成的次氧化条件.地学前缘.47.吴智平,李伟,任拥军,林畅松.2003.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地质学报.46.卢明国,王典敷,林畅松.2003.江陵凹陷层序地层充填与油气勘探.江汉石油学院学报.45.刘景彦,林畅松,肖建新.2003.库车坳陷古近系层序和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煤田地质与勘探.44.刘丽军,肖建新,林畅松,王典敷,卢明国.2003.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43.林畅松,郑和荣,任建业,刘景彦,邱以刚.2003.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凹陷早第三纪同沉积断裂作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42.吴朝东,林畅松,申延平,谢小建,肖建新,刘景彦,史艳丽.2002.库车坳陷侏罗纪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分析.沉积学报.41.林畅松,杜玉良,翟刚毅,张文秦,张韬,丁孝忠.2002.六盘山弧形构造带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环境.地球学报.40.肖建新,林畅松,刘景颜.2002.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体系域特征.地球学报.39.庞保成,林畅松.2002.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地球学报.38.林畅松,张燕梅,李思田,刘景彦,仝志刚,丁孝忠,李喜臣.2002.中国东部第三纪裂谷盆地多幕拉伸过程和深部热流演化的定量模拟.地质学报.37.肖建新,杨建民,林畅松,刘景颜.2002.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与围岩对比研究.黄金地质.36.邱以钢,程日辉,林畅松.2002.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不整合类型及其地质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5.林畅松,刘景彦,刘丽军,张韬,李喜臣.2002.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建立沉积相和储层规模的等时地层格架.现代地质.34.卢明国,林畅松,童小兰,刘丽军.2002.湖北当阳区二叠系—三叠系海相地层中油气运移的流体包裹体标志.现代地质.33.张建林,林畅松,郑和荣.2002.断陷湖盆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孤北洼陷沙三段为例.油气地质与采收率.32.林畅松,刘景彦,张燕梅,肖建新,陈建强,纪云龙.2002.库车坳陷第三系构造层序的构成特征及其对前陆构造作用的响应.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1.陈建强,李兴武,于炳松,林畅松.2002.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黑色页岩地球化学及其岩石圈演化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0.陈建强,王训练,于炳松,林畅松,李兴武.2001.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地层学杂志.29.庞保成,林畅松.2001.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探讨.地质与勘探.28.林畅松,刘景彦,蔡世祥,张艳梅,吕明,李杰.2001.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科学通报.27.肖建新,杨建民,林畅松,刘景颜.2001.广西金牙金矿床百逢组沉积特征及其与金矿的关系.现代地质.26.程日辉,郑和荣,林畅松.2001.反向断阶构造样式与砂质沉积体发育.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5.于炳松,陈建强,林畅松.2001.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纪—奥陶纪层序地层及其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对比.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4.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孔凡仙,刘景彦,郑和荣.2000.“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地球科学.23.刘景彦,林畅松,姜亮,陈志勇.2000.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地球学报.22.许红昆,林畅松.2000.沉积物压实的一种校正方法.地学前缘.21.庞保成,林畅松.2000.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地学前缘.20.林畅松,张燕梅,刘景彦,庞保成.2000.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地学前缘.19.刘景彦,林畅松.2000.前陆盆地构造活动的层序地层响应.地学前缘.18.程日辉,林畅松,崔宝琛.2000.沉积型式与构造控制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7.刘景彦,林畅松,喻岳钰,武法东,姜亮,陈志勇.2000.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石油实验地质.16.任建业,林畅松,李思田,焦贵浩.1999.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幕式充填演化.沉积学报.15.林畅松,张燕梅.1999.盆地的形成和充填过程模拟──以拉伸盆地为例.地学前缘.14.李杰,林畅松,陈平富.1999.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海平面变化与层序年代地层.地质论评.13.程日辉,郑和荣,林畅松.1999.构造断阶与砂体预测:以沾化凹陷富林地区为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2.刘景彦,林畅松,肖建新,陈志勇,姜亮.1999.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主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剥蚀量的分布及其意义.现代地质.11.林畅松,解习农,张燕梅,刘景彦.1998.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沉积学报.10.林畅松,刘景彦,张燕梅.1998.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模拟研究.地学前缘.9.李思田,林畅松,张启明,杨士恭,吴培康.1998.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科学通报.8.姚军辉,关晓东,林畅松.1997.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二、三亚段储层层序地层学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7.焦养泉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杨士恭.1995.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地学前缘.6.任建业林畅松李思田.1995.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以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断陷为例.地学前缘.5.张燕梅林畅松.1995.拉伸盆地模拟理论基础与新进展.地学前缘.4.李思田,李祯,林畅松,杨士恭,解习农.1993.含煤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煤田地质与勘探.3.李思田,杨士恭,林畅松.1992.论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基本建造单元.沉积学报.2.林畅松,杨起,李思田,李祯.1991.贺兰山-桌子山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聚煤作用.煤炭学报.1.林畅松,杨起,李思田,李祯.1991.贺兰奥拉槽早古生代深水重力流体系的沉积特征和充填样式.现代地质.1.Lin Changsong, Erikoson Kenneth, Li Sitian, etal., Sequence architectur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their control of lacustrine sequence of the Erlian Basin, AAPG Bulletin, 2001, V.85, No.11:2017-2043.2.Lin Changsong, Liu Jingyan, Xiao Jianxin, et.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Tertiary tectonic sequenc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foreland tecnism in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Tarim Basin. Science in China (D). 2002,V.45, No.3:250-258.3.Lin Changsong, Liu Jingyan, Cai Shixiang eta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ing setting of large scale incised valley and submarine gravity flow systems in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V.46, No.8:690-693.4.Lin Changsong, Zhang Yanmei, Li Sitian, etal., Quantitatively modeling of multiple stretching of lithosphere and deep thermal history of some Tertiary rift basins in Ea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2, V.76, No.3:324-330.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
刘金华1,2 唐建东3 钟思瑛1 葛政俊1 姚富来1
(1.江苏油田 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12; 2.江苏油田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江苏扬州 225012; 3.江苏油田 开发处,江苏扬州 225012)
作者简介:刘金华,男,江苏油田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研究。E-mail:liujinhua@joeco.com.cn
摘 要:前人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湖相碳酸盐岩地层的成因认识不统一,因而本次研究 以该层碳酸盐岩沉积相为重点,通过对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成分组成、虫管保存程度、地层厚度分布规律、泥 晶灰岩等的研究,提出研究区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泥晶灰岩和生 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以及泥坪4种微相。平面上在研 究区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体较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并在全面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关键字:金湖凹陷;阜二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湖泊相
The Research of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Carbonate Rock in Lake Facie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The West Slope of Jinhu Sag
Liu Jinhua1,2,Tang Jiandong3,Zhong Siying1,Ge Zhengjun1,Yao Fulai1
(1.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Oilfield,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2.Mobile Post-doctoral Center of Jiangsu Oilfield,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3.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Jiangsu Oilfield Branch Company,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Abstract:The recognition of carbonatite origin in Lake Facie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the west slope of Jinhu Sag was different,so the major part of this research wa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arbonate rock.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carbonate rock were intraclast and bioclast,and other components were few ooide and crmb,the grains content of the rock were different,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area were different,and 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formation were alike different;the marx of the rock was micrite matrix,and cementing material of the rock was calcsparit cementing material.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carbonate rock,the conservation of fossil,the distributed law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and cryptite,the conservation of fossil in the workarea was unbroken,the distributed law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was obvious,the changement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was little;and the cryptite was distributed in all the area.So a kind sedimentary facies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the carbonate terrace,the carbonate terrace was a kind of depositional system made up by the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cryptite,and it was a kind of standard carbonate formation formed in the strong-weak hydrodynamic force environment,this facies was classified into carbonate sheet,carbonate dam,and carbonate strand and corcass.In the plane,the water was shallow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work area,and hydrodynamic force was powerful,so the carbonate dam and strand was developed;in the east,the water was deep,and hydrodynamic force was weak,so the carbonate terrace was developed,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the carbonate formation deposited from the sublayer,the fastigium of the deposition was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sublayer,and declined in the sublayer,the deposition formed a entire carbonatite sedimentary system.Finally,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carbonate rock in Lake Facies was established.Key words:Jinhu Sag;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Carbonate Rock;Sedimentary Facies;Lake Facies
引言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前人对国内四川 盆地侏罗系大安寨组、华北盆地济阳坳馅古近系纯化镇组、黄骅坳馅古近系沙河街组、松辽盆地下白垩 统等多个区域存在的碳酸盐岩均进行了详细研究,湖相碳酸盐岩主要以生物礁和碳酸盐岩滩坝相为 主[1~4]。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地层湖相碳酸盐岩是一套较好的油气储层,前人对此地层成 因的研究多认为是滨浅湖中的碳酸盐岩滩坝相沉积,但是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取心资料和测井、录井 等资料的分析,发现存在碳酸盐岩分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生物碎屑灰岩内部生物介壳保存完好等现 象与碳酸盐岩滩坝相存在较大分歧,因而提出一种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油田的开发 和滚动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对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部,为晚白垩世发育起来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北起建湖隆 起,南至天长凸起,西邻张八岭隆起,东与菱塘桥-柳堡低凸起相连,面积约5000km2(图1)。金湖 凹陷西斜坡则是指三河、汊涧次凹的西部斜坡带,西连建湖隆起,南邻张八岭隆起,斜坡整体呈西抬东 倾,走向北东,地理上跨江苏、安徽两省,总面积约1500km2(图1)[5~9]。
图1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西斜坡工区位置图
研究区阜宁组的地层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整合接触,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大套岩 性组合自下而上称之为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和阜四段。阜二段是阜一段沉积末的最大水进的开始,阜二段自上而下形成3个亚段:第一亚段 称“泥脖子”、“四尖峰” 或 “七尖锋” 段,为暗色 泥岩段,厚60~120m,是一套生油岩;第二亚段 称为 “碳酸盐岩层”,为生物碎屑灰岩与灰 质泥岩互层,其中包含云灰岩、生物灰岩、粉砂质泥岩等,也是一套生油岩,厚10~30m;第三亚段 称“山字型” 段,为砂、泥岩互层夹少量生物灰岩段,厚60~80m,是金湖凹陷的主要油气储 层。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就是第二亚段 “碳酸盐岩层”。
2 碳酸盐岩岩石学及组构特征
湖相碳酸盐岩由碳酸盐岩颗粒和灰泥等沉积物组成,经成岩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固结为不同的岩石类 型。碳酸盐岩的岩石学及其组构特征是碳酸盐岩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从组成岩石的颗 粒、基质和胶结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颗粒特征
在研究区内的碳酸盐岩按常规分析方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存在的内碎屑、生物屑、 鲕粒和团粒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1)内碎屑:内碎屑主要是指砾屑、砂屑和粉屑。砾屑是先成岩石(或半固结—准固结的沉积物) 再破碎的产物[10],故其内部结构必然受先成岩石、先成沉积物类型的制约,常见岩类有泥晶砾屑灰岩、 含砾屑粉晶灰岩、砾屑虫管灰岩等。
研究区内砾屑大小不一,粒径为2~15mm,形态多变,分选性差,圆度为次棱—次圆;砾屑含量 7%~65%,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具有泥晶结构和含颗粒泥晶结构,砾屑间充填物为泥晶 方解石、白云石或者鲕粒。
砂屑在本区分布广泛,含量5% ~55%,主要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次为白云石,形态不规则(图版-1),分选、磨圆度较差,粒径0.1~0.2mm,砂屑间为泥晶方解石、少量泥晶白云石或陆源碎 屑充填,多具泥晶结构,常与砾屑或其他颗粒伴生。常见岩类有泥晶砂屑含泥质灰岩,灰色亮晶砂屑藻 含云质灰岩、砂屑泥晶云灰岩等。
(2)生物屑:生物屑主要有虫管、藻、管孔藻、藻叠层,其次有介形虫、介壳及腹足类[11,12]。生 物种属比较单一,但生物屑含量比较高,变化大,含量1%~80%。
碳酸盐岩中虫管生物屑含量30% ~70%。虫管多保存较好,多呈簇状分布,偶见平行层理分布,具有一定方向性。虫管内充填亮晶方解石、粉屑;管壁多粘结着球粒或粉屑,使管壳表面呈瘤状(图 版-1);有的虫管外被藻包覆,使管壁形成增厚环。虫管直径0.5~2.5mm,具有生物骨架结构。伴生 颗粒有砾屑、砂屑以及藻屑等。虫管屑间多为泥晶方解石充填,偶有被亮晶方解石充填。常见岩类为泥 晶虫管灰岩、虫管泥晶灰云岩、亮晶虫管灰云岩或虫管亮晶灰云岩。
碳酸盐岩中藻或藻屑较为发育,含量3% ~85%,具有层纹同心纹层及辐射条纹结构。色暗、透 明,由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夹有少量泥质。形态有半球状、波状或小型单体柱状等。
(3)鲕粒:鲕粒是本区碳酸盐岩中的重要颗粒,含量1% ~70%,常见鲕粒有藻鲕、正常鲕、负 鲕、复鲕、结晶鲕和变形鲕(图版-2)。
(4)团粒:本区岩层中团粒含量变化较大,变化范围5% ~45%。形态各异,大小0.06~2mm不 等,圆度、分选较差,由粉砂级或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色暗,圆度和分选性好。
2.2 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
泥晶是本区碳酸盐岩中颗粒之间常见的填隙物,其含量变化可在0~100%之间,主要由泥晶方解 石、次为泥晶白云石组成,局部重结晶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
泥晶和颗粒是同时沉积的,它的存在与否或含量多少,是衡量沉积时水体能量的指标。灰泥(即 泥晶)是低能环境的产物,与其共存的颗粒亦为低能颗粒。
亮晶胶结物是在颗粒沉积之后,由颗粒间的粒间水以化学沉淀的方式形成的,其特点是干净明亮,它是成岩期的产物。本区亮晶胶结物一般具有一世代、二世代胶结结构,亮晶胶结物含量0~40%,主 要由亮晶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组成,一般基质含量大于亮晶胶结物含量。
3 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单井相等研究,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二亚段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主要发育碳 酸盐岩地层,该层碳酸盐岩沉积为以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一套生物灰岩为主,泥晶灰岩为辅的沉积物,该碳酸盐岩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地层中虫管的保存完好,大多数地区虫管无任何破损;(2)地层发育 厚度分布规律性强,厚度变化小,无明显坝体特征;(3)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广泛,全区分布,分布面积 广,也与滩坝相不符;(4)泥晶灰岩全区分布,含量普遍较高,在较强水动力环境下很难沉积。鉴于此,本次研究认为该区目的层的沉积成因为碳酸盐岩坪沉积;并且目的层中的蠕虫状虫管化石,经中国科学 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俞昌民、王惠基(1976)研究,确定为环节动物门多毛纲隐居亚纲的栖管化 石。现代栖管多毛纲均营栖生活,主要生活于近岸滨海到水下60m左右深处。因而可以说工区阜二段 碳酸盐岩沉积时水体环境应较深。本次研究中认为工区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在盆地斜坡带发育,发育于湖泊中滨湖和浅湖地区的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 以及泥坪4种微相的沉积体系(图2),属于静水环境下的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 体系。
图2 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相模式图
碳酸盐岩坝:该微相发育于工区边缘,受湖浪作用明显,厚度大,为15~40m,以泥晶灰岩与生物 碎屑灰岩伴生为主,多处可见波浪作用形成的破碎生物介壳(图3,图版-3,图版-4)。
碳酸盐岩滩:与碳酸盐岩坝发育于同一位置,只是厚度较小,纵向上分布于厚层的碳酸盐岩坝之间 的薄层碳酸盐岩,分布相对稳定,也以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伴生为主(图版-5,图版-6),生物 碎屑也多见破碎或水动力改造现象。
碳酸盐岩席:分布于高集-崔庄等水体较深区域,以生物灰岩为主,生物介壳保存完好,成层分 布,一般与灰黑色泥岩或页岩伴生(图3,图版-7,图版-8),碳酸盐岩滩与碳酸盐岩席虽然均为薄 层碳酸盐岩,但是其发育环境的水体深度不同,导致的生物碎屑的保存程度以及含有的泥质颜色均有所 不同。
从岩心观察中可以看出,在 砂岩沉积后沉积了碳酸盐岩,继而是半深湖相灰黑色泥岩、泥页 岩沉积,形成一套典型的水体由浅变深,由强水动力到弱水动力的典型地层。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位于砂 岩与灰黑色泥岩之间,其沉积环境应为水动力介于半深湖的静水环境和砂岩的强水动力环境之间,属于 静水-弱水动力沉积。
图3 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相序
4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从剖面和平面上分析,研究区内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发育地层厚度不大,较大厚度位于南湖-范庄 地区,最大厚度约40m,从斜坡西缘向东南部地层逐渐变薄(图4),地层中碳酸盐岩的相对含量也逐 渐变低,到河参1井等井区出现了无碳酸盐岩发育区,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湖水深度和水动力环境控 制,沉积相带的分布与古构造相匹配。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二砂组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发育3套碳酸盐岩沉积,因而将二砂组 划分为3个小层,从下而上分别为 小层(后文中简称3、2、1小层)。下边针 对2小层的具体情况对工区沉积相平面分布进行分析。
图4 金湖西斜坡东西向连井剖面相
在2小层中,范7井-南1井-陆1井-洪2井、崔17井-宋1井两个区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滩 坝,形成了两个与湖岸线成一定角度的坝体,西1井-陆2井-仁1井、刘8井-刘10井一线发育碳 酸盐岩滩。从研究区南部的阳3井到中部的崔7井,再到北部的高6井、高3井的大片地区发育碳酸盐 岩席微相,仅在南部的阳X7井周围、崔4井东部、河参1井东部等地区发育泥坪微相沉积(图5)。从 平面上分析,沉积相的分布基本为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体较 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这与单井和剖面上的认识也是相符的。
图5 金湖凹陷西斜坡 小层沉积相平面图
从纵向上看,3小层是碳酸盐岩刚刚开始沉积的地层,碳酸盐岩分布局限,仅在崔庄和高集等区域 的局部发育,厚度薄,泥晶灰岩发育,说明当时的水体盐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大规模碳酸盐岩的沉积。1小层与2小层的碳酸盐岩发育规模相似,全区分布;从厚度看,2小层比1小层大。整体分析,研究 区阜二段二砂组地层碳酸盐岩从3小层开始沉积,到2小层达到沉积高峰,1小层又开始减退,从而形 成了一套完整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5 结论
(1)研究区碳酸盐岩的组成以内碎屑和生物碎屑两种颗粒为主,含少量的鲕粒和团粒,颗粒的含 量不同,区域差异巨大,不同层位也有较大差异,基质为泥晶基质,胶结物多为亮晶胶结物。
(2)阜二段碳酸盐岩地层中虫管的保存完好,地层发育厚度分布规律性强,厚度变化小,泥晶灰 岩全区分布;本次研究中提出研究区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泥 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以及泥坪4种 微相。
(3)研究区阜二段二砂组平面上在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 体较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纵向上碳酸盐岩地层从 小层开始沉积,到 小层 达到沉积高峰, 小层又开始减退,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等.中国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53~175.
[2]宋华颖,伊海生,范爱春,等.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中国地 质,2010,37(1):117~126.
[3]王洪宝,王书宝,李勇,等.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38~43.
[4]夏青松,田景春,倪新锋.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1):105~112.
[5]高炎,李维锋,施小荣.金湖凹陷范庄油田阜宁组层序划分及沉积相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5): 225~227.
[6]张金亮,司学强,林辉.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4):535~539.
[7]冀国盛,戴俊生,马欣本,等.金湖凹陷闵北地区阜一、二段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对比[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2.26(4):5~8.
[8]王伟锋,杨少春,金强,等.金湖凹陷西园地区阜宁组二段储层的微观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5):12~16.
[9]居春荣,黄杏珍,闫存凤,等.湖相碳酸盐岩在建立苏北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作用[J].沉积学报,2005,23(1):113~121.
[10]杨剑萍,杨君,邓爱居,等.河北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三段上部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10,28(4):682~687.
[11]曹来圣,喻林,英紫娟,等.辽西凹陷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储层预测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6):733~738.
[12]陈登辉,巩恩普,梁俊红,等.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地质论评,2009,55(6):897~904.
图版-1 崔14井1719.81m,生物碎屑灰岩,×50
图版-2 范13井1409.34m,鲕粒灰岩,×25
图版-3 范13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坝)
图版-4 范13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坝)
图版-5 范6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滩)
图版-6 南7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滩)
图版-7 崔11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席)
图版-8 高6-2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席)
苏里格气田Z区块储层地质建模
杨仁超1,2 金之钧1 王言龙2 樊爱萍2
(1.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
摘 要 通过构建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地质建模可以定量直观展示储层三维物性参数及几何形态,提高井间物性的内插精度,从而提高储层精细描述的可靠性和准确度。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Z30区块储层发育于河流相,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较大。本文利用Petrel软件,以钻井数据为基准,按照点-面-体的建模步骤建立Z30区块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测井解释单井相数据为基准,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并以相控建模技术为指导,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储层属性模型。储层建模研究为准确评价储层性质及潜能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气藏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借鉴。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二叠系 储层建模 模型
Reservoir Geological Simulation of Z30 Block in Sulige Gas Field
YANG Renchao1,2,JIN Zhijun1,WANG Yanlong2,FAN Aiping2
(1.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
China;2.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
Abstract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interpolate precision of properties between wells and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reservoirs description thrugh establishing a 3D geological model which can show the style of reservoirs directly and 3D quantativ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parameter and geometry.It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to forecast reservoirs between wells that sand bodies vary laterally fast formed in fluvial sedimentary facies in block Z30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ulige gas field.According to the basic modeling steps from point to surface to body.the tectonics model of the research block was constructed on basis of the drilling data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Petrel.Then,based on facies data interpreting from logging of single well,the detailed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method.Finally,based on the facies model,the properties parameter model was built by using facies controlled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sequential Gauss simulation method.Through the simulation study of block Z30,it can icrease the precision of reservoirs description.and it also can provide geologic reference for working out and regulating reservoir development program.
Key words Ordos Basin;Sulige Gas Field;Permian;reservoir simulation;model
基金项目: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陆相盆地沉积充填序列与储层发育控因研究”(DMSM200803)资助。
苏里格气田东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北部,呈现北东高、南西低的西倾单斜构造。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地层,属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沉积。苏里格气田上古气藏的砂体分布、储层物性变化很大,非均质性严重[1],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准确预测高渗储层的分布,是气田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水平井整体开发的Z30重点区块而言,储层精细描述对于水平井井位、方向、轨迹、层位的优选尤为重要。气藏描述的核心是建立储层地质模型[2~4],因此,储层地质建模对于气藏开发方案的制定、油气藏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储层地质建模准备
1.1 小层划分与对比
Z30区块目的层段H8段和S1段细分为H8s1、H8s2、H8x1、H8x2及 共7个小层(图1)。通过对比发现,各小层厚度较稳定,地层可对比性较强,为储层地质建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图1 Z30区块小层对比
1.2 沉积微相研究
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岩性特征及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和生物标志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Z30区块进行单井相分析,认为研究区H8段属于辫状河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亚相、河漫亚相,以及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洪漫湖沼等微相类型;S1段属于曲流河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亚相、河漫亚相,以及边滩、决口扇、漫滩、牛轭湖等微相类型。
以Z9井为例,首先根据GR、AC、SAND、PERM、POR等测井曲线对单井岩性进行解释,然后结合取心井段岩心数据对解释成果进行校正(图2)。
图2 Z9井岩性岩相综合解释
1.2.1 辫状河河道亚相
辫状河河道亚相由辫状河道微相和心滩微相组成,具有不明显的二元结构。
1)辫状河道微相:是河道亚相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区内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重要微相类型之一。岩性以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灰白色、灰绿色粗砂岩、中-粗砂岩等粗碎屑沉积为主(图3H)。岩性剖面具有典型的河道正旋回沉积特点,具有很强的河流侵蚀冲刷作用,底部具冲刷面,与下伏泥岩呈突变接触。自然伽马曲线以明显的齿化钟型、钟型-箱型组合为主。沉积构造以楔状交错层理为主,反映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图3E)。
2)心滩微相:岩性以灰-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等粗碎屑岩为主(图3G),是研究区内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微相类型。岩性剖面具不明显的正旋回特征。自然伽马曲线多为高幅微齿化箱型。沉积构造以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图3F),水动力较强。
图3 Z9井主要的岩性和沉积构造
1.2.2 辫状河河漫亚相
辫状河河漫亚相由泛滥平原微相和洪漫湖沼微相组成。
1)泛滥平原微相:泛滥平原微相位于辫状河道间的地势低洼而平坦地区,是洪水泛滥期间,当越岸水流在近岸处沉积了较粗物质之后,在地形平坦处所沉积的细粒悬浮物质。岩性主要由粉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泥质均匀层或交互层构成,层面可见植物碎屑和云母片。泥岩中可见植物茎干、叶片化石。自然伽马曲线幅度低,接近泥岩基线,呈低幅波状起伏或近平直状。
2)洪漫湖沼微相:洪漫湖沼微相位于辫状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因泛滥平原中低洼积水地带植物生长繁茂并逐渐淤积而成,岩性以黑色泥岩为主,常形成单层厚度较大的泥岩,一般>7m。自然伽马曲线幅度低,呈低幅波状起伏或近平直状。
1.2.3 曲流河河道亚相
曲流河河道亚相主要由边滩微相组成。边滩是曲流河中最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由于曲流河河床中水流对沉积物的搬运以底负载搬运(滚动和跳跃)方式为主,故边滩沉积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主要有浅灰绿(白)色、灰绿色粗砂岩(图3A—D),向上粒度通常变细。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型。沉积构造主要为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图3A—C)。
1.2.4 曲流河河漫亚相
曲流河河漫亚相位于河道沉积的上部,主要是洪水泛滥期间河流悬移载荷垂向加积的产物,属顶层沉积。与河道沉积亚相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自然伽马曲线为低幅齿化曲线,偶有指状曲线。可进一步分为决口扇、漫滩、牛轭湖等沉积微相。
1)决口扇微相: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自然伽马曲线呈中-低幅指型。具有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
2)漫滩微相:沉积以粉砂岩为主,发育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等构造,自然伽马曲线幅度低,呈低幅波状起伏或近平直状。
3)牛轭湖微相:由于曲流河的截弯取直作用而形成,其中既有侧向加积的砂质物,又有垂向加积的粉砂和泥质。岩性以浅灰绿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富含有机质,层理一般不显。自然伽马呈现出低幅齿化曲线形态。
2 储层地质建模
储层地质模型实际上就是用模型来表征储层结构及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储层地质建模的核心问题是井间储层预测[5,6]。在井点数据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预测井间插值,本次建模运用随机建模方法,通过建立多个模型实现,结合地质实际及认识优选出可信度最高的模拟结果。为提高描述精度,本次建模平面网格步长设为70m×70m;垂向上采取重点层位细化分层的方法,网格数达207个;总网格数达11625120个。
2.1 建模方法
目前建模方法主要有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两种。由于储层的空间展布具有复杂性、局部随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因此应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在储层预测中难以得到可信度较高的结果。随机建模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适合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与不确定性[4]。
由于Z30区块井网密度较大,且井位数据、分层数据、测井及测井解释数据较完备,因此可以建立较完善的单井数据(井位、分层、单井相、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等)。在构建沉积微相模型过程中,为确保井点数据的准确性且体现随机建模的思想,选用了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模拟储层物性参数时,选用了能够较好处理连续型数据的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其中,序贯指示模拟是以象元为基础的模拟方法,不存在收敛性问题,不仅能模拟连续型变量,而且还能模拟离散型变量[5,7~9],其最大的优点是忠于井点数据,可模拟复杂地质现象,适合研究区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序贯高斯模拟是一种应用高斯概率理论和序贯模拟算法相结合、产生连续变量空间分布的随机模拟方法,适用于连续型变量[3,5,8]。
其简单的流程是:以单井数据为基准,保证井点数据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同时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保证井间插值的合理性,构建沉积微相模型[10,11];然后运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2.2 建立构造模型
构造模型是构建其他模型的基础[5,6],符合实际的构造模型能为后续的沉积微相模型及物性参数模型提供准确的地层框架。由于Z30区块断层不发育,在钻井数据的基础上就可以建立比较符合地质实际的构造模型。以钻井资料为基础数据,遵循点-面-体的建模步骤,首先对储层进行等时划分与对比,并将数据导入建立井模型,然后以分层数据为基准在手工勾绘顶面构造的约束下建立等时层面模型,最后通过层面间插值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图4)。
图4 Z30区块三维构造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表征出研究区目的层段S1段和H8段的构造格局:整体起伏不大,为北东高、南西低的西倾单斜构造。每小层的构造格局基本保持一致,坡降幅度在4~5m/km,其内部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鼻隆构造。
2.3 沉积微相模型
储层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对储层和气藏的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5,12,13]。所以在构建储层物性参数模型之前需要建立能够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模型。以H8s1小层为例,在模拟沉积微相展布时,以测井解释单井相数据为基准,首先对微相进行合并和代码化(表1),将洪漫湖沼和泛滥平原微相合并为泛滥平原微相;然后逐层对沉积相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变差函数调整,确定主变程、次变程和垂变程;最后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利用趋势面和变差函数的双重控制手段进行模拟,并在随机产生的一系列沉积微相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模拟结果,逐层做出沉积微相模型(图5)。其沉积微相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变差函数参数统计见表2,模拟结果见图6。
表1 Z30区块H8s1小层沉积微相数据分析统计
图5 Z30区块三维沉积微相模型
由H8s1小层的沉积微相模型可以看出,辫状河道沉积在该层段较发育,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南北向连通性较东西向好;心滩沉积呈不规则片状展布,整体呈南北向展布趋势;泛滥平原沉积在该层段内最发育,呈大范围的连片状展布。辫状河道沉积和心滩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粗,以中-粗砂岩、粗砂岩为主,是该层段的主要储集单元。
图6 Z30区块H8s1小层沉积微相模型
表2 Z30区块H8s1小层沉积微相变差函数参数统计
2.4 储层物性建模
储层三维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储层物性空间展布的属性模型,是储层地质建模的核心内容[1~3]。在建立并筛选最优沉积微相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相控建模技术[12~15],以测井解释数据(孔隙度数据、渗透率数据和含气饱和度数据等)为基准数据,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孔隙度进行插值:首先,通过数据分析,统计物性的参数概率分布特征;其次,分析确定变差函数类型及各项参数;最后,在沉积微相和趋势面的双重控制下逐层进行物性参数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手工勾绘物性图件进行对比,筛选出最优模拟结果(图7A)。
建立孔隙度模型后,为更好地预测渗透率与含气饱和度井间插值,充分利用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关系,用已优选的沉积微相模型和孔隙度模型做双重约束,重复以上建模步骤构建出的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图7B,C),从而确保了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协调性,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实际,提高了模型的可信度。
以H8s1小层为例,其物性参数的统计结果见表3,变差函数参数统计见表4,模拟结果见图8。
图7 Z30区块储层物性三维模型
表3 Z30区块H8s1小层物性参数分析统计
表4 Z30区块H8s1小层变差函数参数统计
图8 Z30区块H8s1小层储层物性模型
由储层物性模型可以看出H8s1小层孔隙度大于8%的区域在该层段发育范围较小,呈零星点状分布;介于4%~8%之间的区域范围较大,且南北向连通性较好,主要对应于辫状河道沉积;渗透率大于0.7×10-3μm2的区域范围较小,呈零星状分布,主要对应于心滩沉积;含气饱和度总体较低,呈现不连续的特点,>60%的区域面积不大,零散分布。由此可见,Z30区块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点。
3 模型检验
未经沉积相控制的储层物性模拟,在平面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上有较强的随机性,在不同区域储层属性的分布往往没有明显的规律和变化趋势。平面上属性值相近,但属于不同沉积单元的储集层,在没有井点控制的情况下,可能被误划分为同一成因单元[15]。因此,相控建模技术可以实现储集层属性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对应性,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所以,沉积相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是建模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检验本次模拟结果,将沉积相平面展布以及剖面切片与手工勾绘图件、地震解释剖面等进行了对比。
以H8s1小层为例进行沉积相的平面对比。为了更好地展示心滩和辫状河道等沉积砂岩的展布,将Petrel沉积相模型中以泥岩沉积为主的泛滥平原沉积滤掉,与手工勾绘沉积相平面图进行对比(图9)。通过对比发现,沉积相模型与手工勾绘图件相似程度较高,整体展布趋势及分布范围均符合得较好,说明本次模拟可信度较高。为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符合程度,将模型切片与手工勾绘的剖面以及地震解释剖面进行了对比(图10)。选取东西向连井剖面SD21-28—SD21-33—SD20-34—SD21-41—SD21-46为基准剖面,切取模型切片和地震剖面,与手工勾绘的剖面进行对比。发现模型剖面与勾绘剖面及地震解释剖面吻合均较好。
图9 Z30区块H8s1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对比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发现,本次建模与Z30区块地质实际吻合较好,说明本次模拟较好地展现了地下气藏形态,实现了对气藏的精细描述,对储层的正确评价和气藏的开发方案的制订和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地质借鉴;同时也说明了相控建模理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4 结论
1)利用单井资料垂向精度高的特点,以单井资料为基准数据,选择能忠于井点数据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以人工勾绘图件做趋势约束,能较好地描述Z30区块储层沉积微相展布;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的储层物性模型与地质实际符合较好,可信度较高。
2)通过以上方法最终建立了Z30区块储层地质模型,呈现了Z30区块目的层段的地质实际:Z30区块构造格局为整体起伏较小,呈现北东高、南西低的西倾单斜构造,内部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鼻隆构造;Z30区块S1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H8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心滩、边滩以及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Z30区块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点。
3)以构造模型为骨架,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有较好的合理性。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物性参数的模拟问题,而且还可以获得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参数分布特征,有利于对储层更进一步的精细描述,同时也为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10 Z30区块SD21-28—SD21-33—SD20-34—SD21 -41—SD21 -46连井剖面对比
参考文献
[1]杨华,魏新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7,27(12):6~11.
[2]潘少伟,杨少春,等.相控建模技术在江苏油田庄2断块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6):935~940.
[3]刘建华,朱玉双,等.安塞油田H区开发中后期储层地质建模[J].沉积学报.2007,25(1):110~115.
[4]何刚,尹志军,等.鄂尔多斯盆地苏6加密试验区块盒8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2):251~256.
[5]翟雨阳,孙志超.地质建模技术在河间油田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6):211~213.
[6]刘蕊,盛海波,等.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2):168~171.
[7]贾玉梅,徐芳,等.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5):833~838.
[8]胡先莉,薛东剑.序贯模拟方法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6):609~613.
[9]李红,柳益群.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特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J].沉积学报.2007,25(6):954~960.
[10]窦松江,赵郁文,等.埕海油田地质建模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4):652~656.
[11]刘晓虹,林畅松,等.低渗透储层产能预测的测井优化建模[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3):115~120.
[12]陈清华,史鹏,等.陈堡油田陈3断块开发中后期三维地质建模[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6):161~171.
[13]胡望水,张宇焜,等.相控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17(5):37~40.
[14]郑应钊,刘国利,等.多条件约束地质建模技术在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3):77~93.
[15]左毅,芦凤明,刘天鹤.相控建模技术在河流相复杂断块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6,13(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