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考考点 古代高考的详细流程
古代也有高考,古人怎么保证区域公平,明代的什么做法一直被称赞?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高考”分南北卷,科举历史上的南北榜有多独特,古代时期的广东人在哪参加“高考”。
本文导航
明朝科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
主要是考生的试卷再找人重写誊写,而且还把名字密封。
每个地区都有专人监考,每个位置都被隔开,最后才统一到一起考试。
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在古代,科举考试都是有级别的。首先是选秀才,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即童生,要通过三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才能取得秀才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选拔。县试由知县主持,在一天之内有四五场考试,通过之后进入府试,由知府举行,被录取后进入到院试,由学政举行,大概会有三场考试,被录取了的就叫做秀才。秀才在之后还要进行两场考试——岁试和科试。只有通过科试,秀才才可以参加乡试。也只有具有了秀才这一资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并且三年才会举办一次,所以科举考试比起我们如今的高考而言,时间跨度更大。元代石子章在《竹坞听琴》中写道:“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寥寥几字就可以看出古时候读书人的艰苦努力。除此之外,乡试和会试的竞争激烈远超过我们今天的高考。在明朝,秀才中举的概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左右,之后考取进士也只有的百分之五的概率。在乡试中通过的人被称作举人,在会试中通过的人被称作贡士。当然,在各级考试中,对第一名的称呼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乡试名列第一的叫解元,会试第一叫做会元。之后的殿试第一、二和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乡试和会试考九天,有三场考试,考生们在狭窄的房间中,不能出去,就连食物都得自己准备。考试题目都是主考官们精心挑选的,并且若是题目选得不好,出题者也会遭到责骂。初试题目有四书文和五经文,应该是对四书五经的看法体会,复试有试论、试诏和判语,最后一场是试经史实务策五道题目。
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到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名词不容回避--残暴。残暴的方式,就是屡兴大案。
历史学界,很早就有“洪武四大案”之说。所谓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简单的名词后面,是千万颗人头落地。
四大案中,“空印案”和“郭恒案”都是贪污腐败案,前者因官员使用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激起朱元璋?怒,前后株连数万人。后者因户部侍郎郭恒贪污官粮,再次兴起大狱,株连上万官员。“蓝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谋反案,受牵连的大多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前后十余年,屠戮上万人。桩桩案件,皆是血雨腥风。
但要论对后世的影响力,“四大案”中不论哪一桩,都有限得很。“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无数,朱元璋的本意是为他的后人“接班”扫清障碍,谁知事与愿违,反导致即位的建文帝无将可用,“靖难之役”中败给了朱棣。至于“空印案”和“郭恒案”的目的,则是为了整顿吏治,扫清腐败,然而即使在当时?面对贪官屡杀屡不绝的情况,朱元璋本人也曾感到绝望,发出“朝杀而暮犯”的悲叹。而后明王朝吏治腐败,贪污横行,或许更是朱元璋生前想不到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桩案子,论株连人数和规模,皆无法与“四大案”相比,但案件产生的影响,却远比四大案深远,不但终明一世,甚至波及今日。这就是发生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又称刘三吾舞弊案,与四大案“公说公有理”的争议不同,这桩案子,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正笼罩在“蓝玉案”血雨腥风中的明王朝,迎来了其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在这个蓝玉案株连甚众,无数官员落马的非常时期,此次科举的结果,也无疑将对朝局产生微妙的影响。正因其重要性,在主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煞费苦心,经反复斟酌,终圈定了78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刘三吾在当时可谓大儒,此人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今天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更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然而刘三吾不会想到,他的一世英明乃至身家性命,都会因为这次科举而葬送,一切,都源于一个谁都不曾想到的“低概率事件”。
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开始,经一月考核,选出贡士51名,又经三月初一殿式,点中陈安邸为状元,尹昌隆为榜眼,刘鹗为探花。然而仅仅6天过后,明朝礼部的大门就差点被告状的砸破,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短短几日里,整个南京城沸反盈天,一片喧嚣。?科场舞弊”,成了南京百姓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
喊冤的原因,很简单,也很奇特。当年会试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皆是有鼻子有眼,直让主考们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消息传来,明王朝上下震撼,先后有10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朱元璋的侍读张信等人,也怀疑此次科举考试有鬼。朱元璋本人自然恼怒,穷人出身的他,一生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私舞弊”。事件发生仅几天,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这其中有曾经怀疑此次科举舞弊的张信等人,也有以学问著称的严叔载、董贯,还有以“忠直敢言”闻名的周衡、黄章等人。成员的选择上,可谓是做到了公平公正。
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到该年四月末做出的调查结论,再次让朱元璋瞠目结舌: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自然不干,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然而震怒下的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决定。
是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3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王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今天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朱元璋用“搞平衡”的办法处理了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举大案,但案件背后的谜团,依然值得深究。
深究南北榜案,第一个疑团是:为什么经过两次复查,中榜的依然清一色是南方人,究竟是舞弊,还是“巧合”?
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象--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这个现象,从唐王朝安史之乱时就已开始,到南宋时期则进一步扩大。北宋灭亡后,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开始了长足发展。南宋灭亡后,元王朝一度废除了科举制,虽然在后期重开科举,但汉人的录取比例极其少,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极低。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在历经了金朝、元朝几百年的异族统治后,无论经济还是文化,早已大大落后于南方。
在元王朝的科举中,中榜的汉人,也多来自安徽与江南地区。朱元璋起兵平天下的年代里,彼时中国文化界最富盛名的人物,更是来自于浙江的“浙东四才子”--吴征、刘基、章溢、宋濂。早期创业的朱元璋,也正是因为笼络到了大量的江南文化界名人,才得以迅速壮大实力。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李善长等人,同样都是来自安徽与江南等地的才俊。
明朝以前,中国南北方文化教育的先天差距是巨大的,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弥合这个差距,相反则继续拉大。先说教育体制,明王朝的教育体制,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就确立了,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最早都设立于朱元璋早期的占领地,如安徽、江苏、江南地区,北方大规模重设学府,普及教育,多是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朝之后,无论从师资水平还是开展程度,比起南方都相去甚远。当然北方并非无人才,山东、山西两省一直为教育大省。但朱元璋厉行文化专制,明朝早期,北方士子对新政权多持怀观望态度。朱元璋的几度文字狱,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因此许多名士们隐居山林,对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如此境况,明朝早期北方教育远落后于南方,似是情有可原。
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给南方学子提供了优势。今人说八股文,多以为是明王朝首创,其实八股文取士,开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当时王安石革新科举制度,提出以“经义之学”取士,但对文体无特殊要求,这是八股文的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对八股文的要求越发细化,其风格特点也日益明朗。明朝科举的实际制定者,正是“浙东四子”中的刘基和宋濂,其考试规范、考试范围、考试要求,更适合江南学子。每次开科,南方学子自然“驾轻就熟”。
古代高考的详细流程
高考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只有通过高考大家才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不愧对于这十几年来早起晚睡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都会抱怨说学习非常的痛苦,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够,特别是即将要高考的学生更是要挑灯夜读。但其实现在的学生相比于以前要幸福很多,因为现在大家要参加考试,只需要根据考场的分配,提前一小会儿到考场就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那些家住的比较偏远的考生,要提前很长时间进京赶考。所以他们把课去考试看的比现在的高考还要重要,因为他们去参加考试不仅要浪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要准备很多的钱财,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路上不会出意外。大家应该也知道,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是建立在南京,西安,河南这些地点的,离广东都是比较远的。
所以广东的考生究竟是怎么样参加科举呢?其实在宋朝以前,广东的考生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是不用到京城去的,通常是在当地比较大的佛寺当中举行,当然朝廷会派专门的官员来进行监考。在宋朝时期,广东就开始建立贡院,像是比较大的科学考试都会在贡院当中举行。不过到了明朝时期,广东的贡院就在战争当中被毁坏了。不过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已经非常的混乱了,大家也没有什么时间去考虑科举的事情了。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广东的科举考试也在光孝寺举办过,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修建广东的贡院,所以广东科举也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所以大家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因为现在我们的考试环境和学习环境已经要比以前优渥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