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顶名高考 今年高考还有人冒名顶替吗
山东女子2次高考被顶替,班主任登门求和解,该不该原谅,怎样才能知道高考录取被冒名顶替了呢?在中国冒名顶替别人高考成绩上学什么罪?你如何评价那些顶替他人名义高考的人?高考信息泄露会有什么危害?会被人冒名顶替录取吗?新闻中那种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是怎么做的?
本文导航
山东高考被顶替女儿照片后续
不该,如果是一次被顶替,那还有可能被原谅,竟然还有第二次,那就是欺负到头上了,换做是我必要追查到底,毕竟是关乎自己的前程的事,怎么能动动嘴就原谅了呢。
不该原谅,高考是人生大事,是影响每个人的重大事件,有的人就是通过高考去改变命运。老师是为人师表,更应该做好榜样,不应该让别人去顶替。
今年高考还有人冒名顶替吗
1、在浏览器中搜索“学信网”,点击进入学信网首页。
2、在最上排一行菜单中选择“学籍查询”。
3、在弹出的页面中选择“注册学信网账号”,如图。
4、按提示如实填写身份信息注册。
5、返回刚才的注册页面,点击左侧登录。
6、将刚刚注册的身份信息填写完整并登录查看信息即可。
冒名顶替上大学应怎样定罪
冒名顶替案的性质可分三个层次。在民法层面,冒名顶替无疑侵犯了被冒名人的姓名权;在刑法层面,如果利用冒名顶替从事诈骗活动,则可能上升为犯罪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受教育权或者某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权利。这是一种宪法性权利。冒名者所获得各种国家许可,譬如公务员资格、教师等,是欺诈取得,应予以撤销。
扩展资料:
1990年,山东省滕州市某中学应届生齐玉苓考上了省内的一所中专。但是,同班同学陈晓琪的父亲与相关行政人员串通,撤下榜单,并将女儿名字改为齐玉苓。当时,齐玉苓家境贫穷,而陈晓琪之父是村党支部书记。两人的未来就此分野。
由于经济困难,“落榜者”齐玉苓开始了务农、打工,并一度靠卖早点和快餐维生。与此同时,冒名者陈晓琪拿着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上学,毕业后入职中国银行滕州支行。
齐玉苓1998年年底发现真相时,因不肯向已升任当地官员的陈家妥协,家中陆续受到流氓、地痞的暴力骚扰。齐玉苓“不堪其扰又满心愤怒”,次年初,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终,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陈晓琪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害,陈晓琪及其父亲、涉事两所学校、滕州教委向齐玉苓赔礼道歉。齐玉苓还获得了近10万元损失赔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冒名顶替案件:责任认定易 司法救济难
面试时虚报高考成绩会怎么样
首先我认为顶替他人名义高考的人是不道德的,像高考这类大型考试出现顶替他人考试现象都是触及法律的。
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在如高考,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考试,为考生出售答案或者试题,替考等破坏考试秩序的行为,都会构成考试作弊罪,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罚金、拘役等。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顶替他人名义高考破坏了这一制度。
顶替他人名义代考的行为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破坏国家考试管理秩序,动摇了社会诚信道德基础,严重损害了国家考试制度公信力。替考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无视国家考试制度,使高考的作用发生扭曲,严重影响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运行;替考行为不但阻碍自身发展,侵害他人参与公平竞争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还会影响其他考生的心态,不利于社会发展。
我觉得比替考考生更过分的是背后的替考组织,替考组织大多数由大学生组织,他们作为“枪手”,代替考生去考试,从而谋取利益。他们甚至制作假的身份证,准考证以混入考场进行作弊。这些替考织明码标价,以一本,二本院校的好坏来设置相应金额,分数越高金额越大。他们在借助科技手段辅助的环境下,形成了相互依赖、分工明确的利益链条。随着这几年执法部门的严抓严打和各种高科技防作弊手段的运用,替考现象已经减少了许多。这也反映出我们高考程序存在一定的漏洞,一定严厉惩治考试作弊犯罪,利用高科技手段,比如可以利用指纹验证等手段,有效维护考试公平与秩序。
高考存在冒名顶替吗
现在高考录取信息泄露基本上没有关系。
为了防止高考录取被冒名顶替,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寄到学校有班主任老师签名领取。这就是不仅学校要承担责任,而且班主任老师也要承担。几乎冒名顶替是零。
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最新处理办法
对于这种操作是怎么实现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考试的信息被盗用:
一种是顶替者勾结当地的政府部门,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到。
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录取被顶替人的大学去报到。
冒名顶替相关事件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高考后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却时有发生,这在之前已经报道过多起。比如2009年罗彩霞事件曝光后,教育部曾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清查高校冒名顶替别人的学生。据报道,在某高校,被清退的假学生就达300多人。可见当年漏洞之大,乱象之多。
2021年6月10日,有媒体又报道了一起“冒名顶替”事件。高考“落榜”16年后,冠县人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填补心中的遗憾。
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而学信网上的“陈秋媛”,照片栏上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原来,在16年前,她被另外一个“陈秋媛”冒名顶替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