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高考 高考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
新高考来临高校和考生都需解决哪些问题,新高考如何带着高校一起变?高考人数增多以后,高校会注重质量还是数量,高校专项计划志愿是否与普通高考志愿有影响,高考近在咫尺,高考中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计划有什么区别?大学入学考试的难度是如何规定的?与高考相比有何不同?
本文导航
新高考政策对学校的影响
“选择”,是这次高考改革送给高校和考生的一份“大礼”,也是二者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原有制度下,高校和考生的相互选择权是极为有限的。省级招生部门掌握着高考报名、划定高校在本省录取各批次分数线、报考志愿汇总和管理、高考加分、档案提取、本省招生计划微调等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高校在统一录取批次分数线之上录取,一般需要接受高考加分,不需要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方案;考生在填报志愿后无法更改,被动等待学校的录取通知。
对高中学生来讲,选择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为适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普通高中需要实行选课走班,目前沪、浙两地已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是全员还是部分学生、是全程还是部分学段、是全科还是部分科目实行选课走班,决定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管理水平。
而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讲,过去的培养模式使之习惯了埋头学习、习惯了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定向缺乏挖掘和培养,是难以适应新高考要求的。因此,从初中阶段开始,学校就应当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高中阶段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学生选课选考指导制度,将高考改革与初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来源:光明日报
新高考录取方式的变化
将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是当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心仪的高校?教育整体链条是否能环环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显四大变化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发现,高考计分方式、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科目设置和招生批次成为改革重点。——不分文理,变为“3+3”模式。广东、辽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实行“3+3”的考试模式:前一个“3”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确定,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上海、吉林、辽宁等地也规定,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取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广东省除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外,还将给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一考定终身”变为“多元录取”。各地规定,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俗称的“两依据、一参考”。——“本科批次合并”。辽宁、福建、四川、广西等地从去年起陆续取消本科第三批次,与本科第二批次合并录取。一些省市则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海南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并计划从2020年起仅设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山东省也提出,山东高校录取从明年起将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执行时间上,上海、浙江两个试验区明年起执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广东、辽宁、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开始执行。“套餐”变“自助餐”:指挥棒如何带动学习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高校提供了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但与此同时,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传统副科比重增强,各科内容更注重考察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高中教学势必发生重大变革。——“走班制”必然带动分层教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临挑战。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复旦附中本部已经对部分高一、高二逾两百名学生实行全部课程走班,不设行政班级,其余学生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课表前往对应的教室上课,教室门口也贴出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时段。明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省高中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选择不一,部分学校教室、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综合素质测评”将由雷同到个性。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介绍,在相关高校已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而是采用“高考+校测+学业考”方式录取。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影响不大,部分中学做的还比较简单。自由度增加:做好未来发展“选择题”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同时高招将合并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法发生改变。考生在合并后的10个院校志愿里填报的自由度明显增加,原来“从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选择面得以扩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冲击,低分考生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满足志愿。复旦大学招生公室对此表示,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长、兴趣、理想,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来把握自身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热门专业、分数高低等狭窄视角。这也是考生真正能够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根基所在。“现在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一些教师反映,在选择多了、范围大了的情况下,考生自己也会患上“选择困难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针对“走班制”,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说:“学校教室够不够用?如何配备相应教师,走班之后新的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过去完全不同,应提前做好准备。”针对高校录取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读的家长赵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高考招生人数越多越容易录取么
高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跟未来有着相当大的关系。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参加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050万。2019年的高考录取率比2018年要高30%左右,相较于十几二十年前的高考,如今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越来越高了。再加上高职扩招的人数,有些省市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90%。那么面对这么高的录取率,教育质量也是很重要的。
每年高校招收大规模的学生,如果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会带来这几个问题。首先是在择校的问题上,因为高考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所以学生和家长都会盯着一些名校,认为名校才会有保障。
其次就是大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要求的人才是脱节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那么进入社会也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很难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即使在录取率这么高的今天,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要注意质量。不仅要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也要满足人才教育的质量把控要求。
我国高考录取制度是实行按计划统一招生。那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很难转学校,甚至是转专业也有很高的门槛。这样势必会淘汰一些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退学的学生想要重新进入大学,就必须跟其他高考生一样参加统一招生考试。所以,大学在面对一些学生达不到毕业要求的时候,会淘汰这些不合格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说,大学里的淘汰率还是很低的。还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斗志昂扬,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变得迷茫,开始混日子。即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也要开始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教育的质量。
高校专项计划志愿填报是提前批吗
不会有影响。
专项志愿一般是在专门的批次进行填报,与普通的志愿并不会冲突。
以广东省高考报名填志愿为例子。
专项计划志愿是在本科提前批或者是专科提前批进行填报。
并不会与本科普通批和专科普通批冲突,可以放心填报。
专项计划有很多种类,比如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农村师资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硕士研究生专项计划等,企业制定的实现企业目的的计划等等,科研人员为科研项目而制定的计划等等。
高考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是什么意思
国家专项计划它指的就是每一年在全国招生的计划中,会安排1万名左右的专项计划来招,按照本科一批招生的计划为主,而地方专项计划指的就是地方的重点高校招收一些农村的学生,高校专项计划指的就是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水平,而让农村的学生上大学的一项优惠政策。
新高考模式最少考多少才能上大学
大学入学考试的难度是不大的,甚至有一些学校在入学的时候是没有这种考试的,所以不需要太过担心,你可以在假期多多学习英语,这样能够让你在上大学之后更加轻松,尽快的通过四六级考试;它和高考还是比较不同的,大学入学考试只是为了摸底,并不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所以考试的难度是不大的,考试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