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八股化 古代科举的八股文写的好吗
高考和八股考试本质上有多少差别?关于高考与八股,什么是八股科举?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为什么八股考试中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却分毫不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须作八股文,“八股”分别指的是什么?
本文导航
真实的分数会比估分低吗
不是你迂腐,是你小有见地!现在就是这样的状况,大学上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我是指文凭),没上嘛,却又是你的一块伤疤!高中想上大学,不上嘛,跟不上潮流啊!上了,又会想到考研,怕没有好的工作.说实话,到你们那个时候啊,考博绝对也是潮流!!读书嘛,就象有没有钱,要钱有钱用就可以了,也不能太多.
呵呵,读书就这样,就是那么一点思维,有的人早就学会了,有的人怎么也学不会---高考只是变相的八股!
高考录取概念股
想这么多没用,面对现实,不考你以后工作都没有。
八股文和科举制的利与弊
大概内容前边两位说的差不多, 做个补充。
很多人说 八股科举 束缚人的思想 毒害人的灵魂,总的来说这都是扯淡,这是我们的老学究们为了体现新时代优越性而对它进行的贬低。 科举和高考一样,考察的都是人的学习能力,同样一个东西大家都去学它,随便你平日如何,就看这最后一搏。
至于说对格式,写法要求的严格也是一种考验的方式,这就好比给你100万让你办个厂子,这是个人都会,但给你10万呢?给你1万呢? 越是限制这些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水平。 本质上来说,这和考试里出难题是一个道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描述 八股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很多有能力 有才情的 精英们都能在限制严格的八股里 若隐若现的添加上自己的思想,这是什么? 这就是能力。
至于说束缚人的思想 使人呆板那就更搞笑了, 放眼望去,回顾下科举最鼎盛的明清时期, 说下有名的 从于谦 到徐阶 到张居正 再到现在正热播的 纪晓岚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不都是在八股里拿的高分,有人觉得他们呆板吗?当然了,我们的历史学家是不会注意这些事的。 学入了歧途,没有学到点子上,只能怪自己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吃饭噎死了,就告诉别人吃饭很危险一样。
总的来说八股取士跟高考一样 在他们所处的时代 都是一个利远远大于弊的办法。 因为有了科举,无论你贫穷富裕 只要你读书好 你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就大大削弱了士族的力量,形成了官僚集团。
大概就这么多,主要是对前边两位的一个小补充,更正一下很多人对八股的偏见。 篇幅有限 也不做展开了。
古代科举的八股文写的好吗
“八股文”是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是一种阅读理解式的考试方式,作答格式等都受到很大限制。当时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统治者采用“八股文”的科举考试方式,来巩固皇权。
历届中考勾股定理题型归纳
一提起科举考试,我们就会联想到八股文,认为“八股”是迂腐俗套、陈词滥调的代名词。八股文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又称为四书文、五经文。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虽然八股文形成于明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北宋时期,王安石改革科举用经义取士后,规定文章每篇不超过五百字,其作法已与八股文有共通之处,因此王安石常被视为八股文的鼻祖。明洪武时期,朱元璋规定将八股文作为首要的考试文体,到明宪宗成化年间最后定型。
自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后,一直受到种种质疑,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八股文于治国安民毫无益处,希望废除八股文采取其他文体。确实,通过八股文走向仕途的官员,和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只懂得儒家经典,却不知安邦治国,甚至连最起码的理政能力也不具备。可奇怪的是,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以及官僚高层都积极推行维护八股文,其实不是他们看不到八股文的弊端,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八股文能有效维护帝制统治
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通过强制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统一其思想,进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第二,八股文有利于引导考生备考
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避免了考生漫无边际地读书备考,使得考试有可比性。这一点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都会出台考试大纲,以便考生能重点复习备考。
第三,有利于考官阅卷,这也是八股文最重要的功用
八股文类似于我们现在考试中普遍采用的客观题。在八股文出现之前,考试的文体是诗赋、经义和对策,这些文体基本没有固定的格式,考生可以任意发挥,考官阅卷时也可凭个人兴趣、爱好给考生定名次,这与考试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不相适应。而八股文是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即作文试卷都有一定的标准格式,一眼就能看出轻重高下,这也是所谓的“文有评定”。因此,不同的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或者同一份试卷的评价基本相同。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我,明清科举考试都是主考官们阅卷,那会不会因主观意识而埋没考生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这里穿插一个乾隆年间湖南乡试的科举故事,从中就可得出答案。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主持湖南乡试的是湖南学政吴鸿、进士出生的钱大昕和新科状元王杰,这三位都是八股文高手,而且也是评阅八股文的能手。当乡试考生交卷后,吴鸿最赏识丁甡、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清这五个考生的试卷,认为这五人一定能考中举人。
阅卷结束后,正副考官钱大昕和王杰确定了录取名单,按例乡试填榜的次序是从第六名填到最末一名,然后再倒着填第五、四、三、二名,最后揭晓的才是解元。在填榜的时候,吴鸿十分疑惑,因为只看到了陈圣清一人的名字,这让他变得不自信起来,怀疑自己的八股文造诣,认为预测不准。
等到前五名的名单揭晓时,吴鸿发现他赏识的另外四位考生都在其中。可见,吴鸿与钱大昕、王杰对优秀试卷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会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主要就是因为采用了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第四,八股文可以训练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八股文就好比是下围棋,每落下一子都得考虑下一步和后几步的下法,如一步走错,则无后续手段。真正八股文高手如成竹在胸,讲究布局谋篇,按部就班。经过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任何事务的存在都有存在的道理,因此,八股文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一无是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在当时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得以沿用五百年的内在原因。至于明清时期,很多人反对八股文,这也是情理之中,得空再说说八股文主要有哪些弊端。
明清正规的科举考试包括什么
明清的科举考试八股文指的就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以及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分别指的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所以我觉得明清时期的规矩是很多的。